为你而来
穿好工作制服,戴好口罩,正准备推门出去。一个小家伙拉住了我的裤脚,奶声奶气地说:“妈妈,你这是要去哪啊?”,“我要工作了。”“不是说外面有病毒乖乖呆在家里吗?”一时语塞,我一把抱住了年幼的儿子,摸摸他的头,微笑着说:”有人需要妈妈,妈妈要去工作了”,儿子似懂非懂的点点头,他挣脱开我的怀抱,独自跑到自己的小房间,玩起了玩具。
这是我干社会工作的第二个年头,儿子逐渐地和我达成了某种默契,只要我说工作,他就乖乖地自己一个人玩玩具。看着他懂事的样子,我的眼睛里又是一阵灼热,手机的铃声突然响了,已经来不及和儿子说声抱歉,我用力地眨了眨眼,着急地赶赴约定好的活动地点。
记得刚刚加入社会工作的时候,我也总是有很多个为什么。困境人员那么多,重病的,重残的,看着他们殷切求助的眼神和困苦的现状,作为社会工作者,我到底要怎么开展工作才能真正地帮助到他们。
在经过一年的工作锤炼后,我的工作开始进入常态化。一本笔记本上密密麻麻的写满了工作内容,每天我会按时地给服务对象打电话,记录他们的变化,每个月都会安排定期的走访计划。然后是发现个案服务对象,开展个案服务,定期汇报工作内容…… 看见我的服务对象在我的帮助下走出困境,燃起生活的希望,我越来越感觉到社会工作的重要性,也越来越清楚自己的职责和使命。
一、困境家庭
而现在疫情之下,困境家庭又该何其艰难!他们是否给居住环境进行全面消毒?他们是否因为口罩的紧缺而足不出户无法出外购买生活物资?来自社工的使命感已经让我心头萦绕的都是关于我的服务对象可能遇到的种种困难,帮助他们度过困境就是我的工作。我马不停蹄地赶往一个一个服务对象的家里,了解他们在疫情期间遇到的困难,链接各种资源帮他们度过难关,唯有这样,我才能稍稍安心。
桥头街道的杨玉珍阿姨,身患多种癌症,但仍然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在我眼里,她不仅仅只是我的服务对象,更是一位让我敬仰的长者,我总愿亲切地称呼她为“杨姨”。当我和同事带上消毒水、口罩等防疫物资来到她家时,她连忙说着“感谢”,“辛苦了”等亲切的话语,可是这明明是我们应该做的呀!我和同事一起把杨姨家里的里里外外都用消毒水消毒了一遍,甚至连过道和楼梯口都不放过,看见她家里的米和菜都所剩无几,又赶紧走到不远的超市,为她备好生活物资。我们在杨姨家里搞搞卫生,陪她聊聊家常,时间很快就过去了,可是我们还有下一个服务对象,我们和杨姨短暂的告别后就准备离开,可是杨姨送我们到门口又跟着我们走下楼梯,她一路上叮嘱着,一定要注意安全!一定要注意安全!她关切的神情仿若每次出远门时家中长辈的叮咛,我想,社工与服务对象在一次次的接触中,已经建立起了某种弥足珍贵的情义,这样的“情义”比金子珍贵,比钻石闪耀!
二、留守儿童
接着我们的工作重心又转向了留守儿童。
疫情下孩童的学习状态成为了我们不得不关注的社会问题。河南邓州的一名14岁初中女孩小敏,因为家中贫困,没钱买手机,所以无法按时听网课。连续多日无法跟上学习进度的小敏,一气之下便吞药自杀。作为社会工作者,我们不能让这样的悲剧再次上演。同时我对儿童的教育问题一直比较关注,我也取得了相关的教师资格证书,又在培训机构累积了不少的教育经验,班上的顽劣儿童通常会被我特殊的教育方法所吸引,我想,在这个时刻,我的专业知识能够帮助更多的留守儿童,帮他们克服网课学习的焦虑心情,改变学习方法,以特殊的方式应对疫情期间的学习。
我服务的第一个对象是叫做小淇的男孩,与他接触的第一次,我始终忘不了他那躲躲闪闪的的眼神和过于早慧的表现。像这样因为父母的长期失联,得不到父爱母爱的孩子,我在服务的过程中往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就在他流利地回答完所有我向他提出的有关学习方面的问题后,我要求他现场根据“我和他第一次见面的故事”写一段小作文,他踟蹰了,挠着头,说:“我太难了”,看着他自然流露出的感情,我反而觉得那是出于对我的信任,然后鼓励他,写作其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记录自己的真情实感,这就是写作的第一步。看着他认真思考的样子,甚至想到用“惊讶”来形容第一次见我的感受,我无比的欣慰,接着我又教他不同的写作手法在文章中的灵活运用,时间不知不觉的过去了。我的同事悄悄地告诉我,“别看他外表文静,其实这个孩子平时挺皮的,让他这么长的时间认真学习真是很少见,你可真厉害!”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抗疫战争里,我们有白衣天使为我们的健康保驾护航。带着口罩,穿着防护服,我们不知道他们是谁,但是我们知道他们为了谁。而作为社会工作者,在长期的服务工作中,大家都知道了我们,认识了我们,我们是为这些特殊群体而来,困难赋予我们使命,“助人自助”赋予我们工作的灵魂,服务对象的一次次肯定就是对我们无尚的嘉奖。为你而来,为你而来,我们就是那平凡而又可爱的社会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