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心抗“疫” 让爱传递
“医护人员在抗“疫”一线用生命守护患者,我也要竭尽全力守护他们及患者的安全!”长沙医务社工蒋红霞这样说。
35岁的蒋红霞是长沙市第三社会福利院(长沙市第九医院)社工部主任,她所在的医院是一家收治流浪及社会救治的精神障碍患者、高龄失能失智老年患者的精神卫生福利机构,在院人数达1926人,工作人员867人,人员密集,且都是高危的易感人群。医院实行全封闭管理,春节期间全院的医护人员始终坚守在防控一线。1月28日,疫情越来越严重,当时医药市场失序,医用口罩、防护服、消毒物资被一抢而空,没有货源,非常时期防疫物资严重短缺,从事社会工作13年的她,出于职业高度敏感性,深知这是一场突出其来的公共危机,更是一场没有硝烟持久“战疫”。
“三军未动,粮草先行”,如何多渠道保证疫情防控物资供应,让医务人员没有后顾之忧轻装上战场,确保院内长者及患者身心健康和安全是当下最紧急最重要的政治任务。作为党员的她大年初四放弃春节休假,重返岗位,第一时间面向社会发布接受防疫物资公告,“很感动,在公告发出的2个小时内,得到社会各界志愿者积极响应,在疫情危机中给了我莫大的支持和信心。”此后她每天工作就是收集患者、医务人员需求,在笔记本上罗列需求清单,通过发动同事、志愿者、微信朋友圈找寻资源,同时对内加强防控办、临床科室、药剂科、财务科跨专业团队协作,对外积极与基金会、爱心企业、志愿者联系沟通,建立更有效危机应变系统。在疫情前期,协调联系管理捐赠防疫物资,除了当“社工”蒋红霞还兼任“搬运工”每天将捐赠物资进行专业评估、组织人员搬运、运输、消毒、出入库、发放,有时甚至要忙到晚上12点,,在蒋红霞看来,这并不算辛苦,“疫情当前,每一份紧缺的物资都是我们工作的动力”她深知一批批抗疫物资来之不易,在她持续抗疫的日子里,她和同事们从基金会、企业、志愿者手中接受防疫生活物资63批,价值上百万元。每批物资,都让她难以忘怀。她依然记得在医院从事5年爱与陪伴服务的70岁唐妈妈和慈济志工们6次将一批批从海外购置医用口罩、护目镜、鞋套、手套等防疫物资送到医院、为医务人员送来慰问和祝福;她依然记得长沙市红十字会志愿服务队可儿姐多次链接爱心企业为医务人员、患者捐赠取暖器、奶粉、蔬菜等生活物资,嘱托我们要照顾好自己;她仍然记得长沙市慈善会工作人员搬运84、酒精而腐蚀的手,长沙市光彩事业基金会联系海外企业家购置防护服沟通到深液.....。“在疫情期间我接受到来自国内乃至美国、韩国、日本、印尼、泰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口罩和防疫物资,深切感受到中国人爱国和团结,基金会、爱心企业、志愿者不远千里无偿捐助救援物资,让我们很感动!只有更加努力的工作,才能这将这一份份深情厚意,第一时间传递给医院和医务人员、患者,全力支持“抗疫”胜利!
疫情期间实行最严格的全封闭管理,家属探视也受到限制,老人和患者生活发生了改变,医护人员舍小家顾大家,实行轮班制,不仅要给老人患者治疗照护,还要精心安抚期间患者焦虑和不安情绪。“虽然不能和医务人员在前线抗疫,自己希望能帮助科室患者和医务人员安顿好生活”。隔离病毒、不隔离爱,流浪精神障碍患者隔离观察病区医护同事,进行全封闭隔离,生活非常的不便,每一次她都亲自紧缺防疫生活物资送到病房旁就悄悄离开;1900余名高龄失能失智、临终长者患者生活营养物资严重短缺,她总是在第一时间将急需的纸尿裤、牛奶、水果、食品发放给患者,及时给予营养护理支持。很多老人在疫情产生焦虑、通过微信陪他们聊天,给予心理支持,缓解内心恐惧和不安。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蔓延,市民不同程度出现焦虑、抑郁、恐慌等心理社会问题。白天忙着接收捐赠物资,作为社会工作师的她报名参加了长沙市心理援助热线17:00-8:00晚班接线员的工作。疫情期间李先生白天在家里照顾两个孩子,晚上1点加班工作,多日不敢出门,害怕楼市崩盘,彻夜失眠、头发都白了,特别担心自己身体能否扛得住病毒的摧残。拔打了心理援助热线,蒋红霞接听了电话,倾听、同理他此时此刻的感受,舒缓压力,宣泄情绪。情绪稳定后,帮助他正确认识疫情,一起商讨面对问题介入的行动。“隔离的特殊时间,不能外出,生活发生了改变,一定心理反应是正常的,可以换一个角度看待它,“宅”在家里也是陪伴家人的好时光。”蒋红霞的话让李先生如释重负,接下来,“他会和孩子一起运动、听音乐,晚上尝试渐近性肌肉放松训练、制定居家生活安排。”
在她持续抗疫的日子里,一直忙碌着,封院那天,她提着行礼和被子住到了办公室,把两个幼子交给家人照顾,心理充满不舍与愧疚,为了安抚孩子的情绪,告诉他们“妈妈要变成“奥特曼”去打“新冠病毒”,消灭它们就回来,哥哥要照顾好弟弟”!此后,两个“神兽”对她有了些许崇拜!
在疫情中,蒋红霞因繁忙的工作,严重身心负荷,身体抵抗力直剧下降,全身疼痛不已,晚上也出现了失眠的情况,然而对于在疫情期间全力付出,让她没有一点怨言。“我是一名社工,我的使命就是守护我们的长者、患者,陪伴他们安全舒适的度过生命的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