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湖南省政府门户网站无障碍浏览|

首页>专题专栏>专题>三湘地名行

十八洞村名是怎么来的

  时间:2020-05-13 15:57      

每一处苗语地名都有熟悉又陌生的风景

湖南苗族有190多万人,散布在湘西吉首,花垣,凤凰,古丈,泸溪,保靖等地世代与大山为伴的苗民,知山,成了他们的日常。在湘西广袤的大山里,地名也被他们赋予山的性格。

苗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那些散在大山深处的地名大多都是苗语记音,时常让人揣摩不透。这些让外人看来无从下手的苗语地名,是苗族开疆拓土,融合壮大的佐证,它们融进大山繁杂的地形地貌,打上民族生活的烙印,记录着历史上的大小事件……

四月中旬,当我们以苗语地名为向导,循着那些熟悉的地方深入湘西,却发现了跟以往不一样的新世界。

()精准扶贫战略思想首倡地十八洞因夜郎十八洞得名



到花垣县双龙镇十八洞村时,下过小雨,云雾从山脚升腾,一直淹没整个村庄。隔远看,群山中间的苗寨像挂在云雾之中。走入其中,鸟鸣阵阵,马蹄声声,有种世外桃源的安闲。

2013年,这里成为精准扶贫战略思想的首倡地,十八洞村也日渐褪去贫困,走出大山,成为家喻户晓的网红村落。和韩国地名里频频出现的并不一样,十八洞的并不是基层行政区划名称。它也不似我国东南和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称谓,而是一个地理实体,源自高名山的夜郎十八洞。这个独特的村落处在云贵高原最东部,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发育区,因而村寨周边山林、峡谷、溶洞密布。

十八洞村,一个只有15岁的年轻村名,曾因取名,出现过不少小插曲。

“八山二田水,地无三尺平”在这个平均海拔700米的村落里,村寨随峡谷水流狭长散布,正因为这样,2005年合并村寨时,这里很长一段时间没有村名。我们这里因为地形地貌原因,房屋不集中,每个苗寨就一二十户人家,就将飞虫村和竹子村合并成一个村,方便管理。”77岁杨东仕至今还记得,15年前,他们所住的梨子寨和飞虫寨、当戎寨、竹子寨一起合并成一个村时,大家僵持最久的就是到底叫飞竹村还是其他?当时梨子寨和竹子寨属于竹子村,飞虫寨和当戎寨属于飞冲村,它们有很长一段磨合期。后来,大家统一意见,根据村寨周边的自然特征,以夜郎十八洞来命名,才有了现在的十八洞村。在他的指引下,我们在村寨背后找到了这个自然山洞。因为该洞正在维护开发,只能看到外围。它在一处石山下,洞口不大,但进去探过洞的村民介绍,里边有阴河,一直通往山的另一面。它有四个出入口,洞里很多岔洞相连,大大小小有十八个之多。这里的神秘除却自然的玄妙外,还有传说。当地盛传,古夜郎国先民打败仗后,翻山越岭来到这里的深山老林,发现了一个能容纳几万人的大溶洞,于是他们便定居下来,休养生息,繁衍后代。不管真假,这一切都随着时间付诸在地名之中。

暮春的十八洞村开始热闹起来,村民们刚从排碧赶集回来,就立马开门接待一波波远近的游客。杨东仕家还未来得及吃早饭,就领着客人去喝当地用红薯、玉米等杂粮酿制的米酒。网红龙德成奶奶家门口已经摆上新鲜的米豆腐和调料。从外地慕名而来的游客都要去她家坐坐,看看她家脱贫后的情况。从花垣县城、凤凰那边来的游客还专门坐在她家坪前与她对山歌。她不厌其烦地讲起脱贫的故事,也帮着游客答疑解惑。我们这里是梨子寨,十八洞村的核心景区,游客越来越多,我的普通话也越来越好。年过七旬的她和老伴一辈子住在大山里,这会儿用上智能手机,刷抖音,看视频,一样不落下。

这是一个纯苗族村落,保留着原始的苗族生态。山民们崇拜自然,敬畏与之生活的草木。那棵长在村寨最顶端的梨树像是这里的,它已经驻扎了几百年,不管在哪个方位,人们最先看到的就是它。所以,游客们前去,总会看看这棵辨识度极高的老梨树与村民们如何相处。村子无平地,但只要往上爬高一点,就有不同层次的风景。如果在村口只看到了十八洞,那么再爬一个坡,就能看到村东南的险峻的夯街峡谷,再往上,还能看到北部的莲台山林场。如今,十八洞村正在大搞建设,幽静的石板路上只能容人和马匹通行,若你仔细观察,马驮着砖石哒哒前行,赶马人再急切都舍不得抽鞭子。这是他们朝夕相处的伙伴,也是村民跟动物的相处之道。

()沈从文笔下的边城茶峒,原来是客家人住的地方

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条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条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很多人对茶峒心生向往,因为沈从文的《边城》。苍翠的群山、古老的渡口、清澈见底的清水江、坍圮的白塔、竹缆系的渡船、主人公翠翠和傩送纯纯的爱情……这里有着田园牧歌式的生活。

花垣县茶峒,是一脚踏三省的边境。它与重庆市秀山县洪安镇、贵州省松桃县的迓驾镇一江之隔,在100多米宽的清水江面上由拉拉渡连为一体。这个静谧的古镇,尽管被杭瑞高速,319国道包围,汽车每天奔驰而过,可它每天仍是被清水江边的闹腾惊醒。

早晨六点,雾气缭绕的清水江被木槌敲打衣物的节奏声惊醒。紧接着,两岸吊脚楼的开门声,小渔船的划水声,炸油坨坨的吱吱声此起彼伏。背着背篓的妇人小碎步走向拉拉渡,她要去对面的重庆洪安镇赶集。仿佛在这里,时光的痕迹很轻。

历史上的茶峒地理位置特殊,古驿道和清水江水路贯通南北西东,是古代中原通往大西南的咽喉之地。清嘉庆八年(1803年)始建茶峒古城时就曾在此设军事机构永绥协,由协台率重兵驻守。1949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刘邓大军挺进大西南,原湘川公路大桥被敌人烧毁,解放军在两岸百姓的协助下,在拉拉渡码头用8只可以拖带小船的娘娘船,装成两艘简易渡船,载送部队渡河,进入洪安。现在从茶峒上船到洪安,爬上30级阶梯还能看到看到写有毛主席语录的六角建筑和复兴银行遗址,这些留存的建筑成了历史的见证。

在水运时代,相较于湘西其他地方的闭塞,茶峒因连通湖南、重庆、贵州,成了重要的商贸集散地。三地人民背着棉花、棉纱、布匹、杂货、海味等货物从彼岸而来,交易后,带着药材、山货、桐油、五倍子等产品满载而归。这里生意兴隆,往来于此的很多生意人也选择在此定居。

这些历史过往都蕴藏在茶峒的地名里。它是苗语地名,指汉人,是窝坨地(四周高中间鸟窝状的地形)即汉人居住的地方。在有着31.5万人口的花垣县,苗族人口占了总人口的77.3%,茶峒因为贸易往来,成为当地民族融合的窗口,自然成为客家人居住的地方。

两百多年来,该地一直以茶峒为名。往上溯源,清嘉庆七年(1802年)这里称永绥办茶峒保1923年改为茶峒乡1933年改为茶峒镇。在1934年春天,沈从文写《边城》时,它仍是茶峒。但2005年,花垣县根据沈从文《边城》一书把茶峒改名为边城。同年,茶峒与大河坪乡合并为新的边城镇,共辖19个建制村。茶峒曾是沈从文的边城,而今却成了边城的过往,即便如此,人们仍固执地称它为茶峒

而今,茶峒仍留存着沈从文边城里的大部分模样:石板古街上清一色的木制吊脚楼错落有致,清水江中的江心岛上有翠翠和小黄狗的雕像。那些大大小小的乌篷船整齐排列在江中,只要想去看翠翠,艄公便撑着竹竿靠近。翠翠爷爷的拉拉渡仍在迎来送往,摆渡人用特制的木槌拉动钢索,为两岸村民、慕名前来的游客摆渡。若选择黄昏到达茶峒,还能看到渔民撒网收网,大大小小的渔网里,有清水江里独特的角角鱼。这时,迎着轻柔的江风缓步,还能遇上卖凉粉和米豆腐的土著,他们会告诉你,在边城,没有什么矛盾是解决不了的,上了拉拉渡,或者三省的飞地,一切都能心平气和。

()德夯,湘西峡谷风景的代表

从十八洞出来,经319国道过排兄村,进入吉首市矮寨镇,这是一片的世界。细数矮寨带的地名不下二十处,其中德夯最有名气。

是苗语中的峡谷、冲,也是湘西最具代表性的地貌特征。苗语称呼地名时习惯性用四字连呼连叫,德夯和矮寨,他们通常称为德夯矮寨或矮寨德夯。事实上,这两处地名也无法分开。

德夯大峡谷处在云贵高原与武陵山脉相交所形成的武陵大峡谷中段,是大峡谷自然风光最精彩部分。因为正处于中国地势第三阶梯向第二阶梯爬升的临界点,地理断层造成了壮丽的峡谷地貌。在苗语中,德夯是美丽的峡谷。它的峡谷地质属寒武纪地质年代,高原台地边缘岩溶峡谷地貌,国际地质界称其为金钉子剖面。它甚至跟张家界风景名胜区互为孪生姊妹。但它们在地质上又有本质区别,张家界属石英砂岩,峰林地貌有明显的阳刚气,德夯峡谷地貌却属于石灰岩溶地貌,谷深幽长,多了几分婀娜之姿。如同俄罗斯套娃,德夯峡谷中又有小峡谷,大龙峡、小龙峡、高岩峡、大连峡、麻风用峡、玉泉峡、夯峡、九龙峡等密布在群山之中。峡谷丛生又衍生出溪流密布之景,所以,真正进入德夯大峡谷时,各种自然奇观美不胜收。正因为如此,百余年来,这里先后创造了两个路桥史上的工程奇迹——“矮寨公路奇观世界第一悬索桥

319国道进入矮寨,站在制高点向下望,就能看到矮寨公路奇观。这条19369月全线竣工通车的公路,是衔接粤汉、湘桂黔铁路通向西南的咽喉要道。六公里长的公路拧成一股股麻花状垂直跌落谷底。车辆行使其中,就像一场左右移动的竞技游戏,需要在水平距离不足100米,垂直距离440米的空间里连续完成13个锐角急弯,稍微把控不好,汽车抛锚,后果不堪设想。一路胆战心惊走完这段弹簧路,到谷底时,早已晕到九霄云外了。这时再往上望横跨德夯大峡谷的矮寨悬索桥,不由得再次将心提上嗓子眼。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加上人类创造的奇迹在这座峡谷中配合得天衣无缝。

我们在当地地名专家施云生带领下进入德夯苗寨。相对于其他历史悠久的苗寨,这个只有百多年历史的寨子稍显年轻。它是从峡谷山顶上搬下来的苗寨。施云生介绍,山顶上的寨子人口太多,耕地有限,村民时常将牛羊赶至谷底喂养,他们发现谷底有着肥沃的土地和水源,于是,住在山顶的人慢慢搬到谷底定居下来,形成现在的村落。

春天进入德夯苗寨,赶上它最美的季节。油菜刚结籽,人们正在水田里忙春耕,峡谷中密布的小溪流刚刚盛满了水,一切都按时序进行着。苗寨被周边的盘古峰、姊妹峰、背儿山、四马峰等七座山峰围城一个不规则圆圈。往里走,是鼓乡这里的老人和小孩都会苗鼓,是苗乡三代鼓王的诞生地。因为不是节庆,我们并没有欣赏苗鼓,施云生继续引着我们往苗寨深处走去。正赶上村民沿小溪盖房子,只见一座座新的吊脚楼拔地而起。那些建筑用的原木、石砖、瓦砾、沙土都是就地取材,房屋保留着青瓦白墙的古朴。

村民早已习惯了外人的打扰,他们自顾自地干着手头上的农活,有的从山里背回竹子正在编织背篓和渔网,有的扛着锄头过接龙桥往对面山上挖笋。但他们时刻关注着对面山上,一听到惊叫声,就急忙抬头:那是问天台,是屈原写《天问》的地方。山顶的问天台是一独立石峰,上面有两间屋大小的平台,传说屈原到此,见到云蒸霞蔚之景,不辞劳苦登上山去,用三天三夜问了180多个问题,写成《天问》。屈原是否到此未可知,但因传说登问天台的游客不少。接龙桥不远处,还有落差两百米的流纱瀑布,此时游人不多,稍显冷清。

往回走,一小姑娘在卖油炸螃蟹和虾米,这是该季节不可多得的物产,她直接去小溪里搬动石头捕捉到的。三月来德夯,最不能错过的还有油炸桃花虫。它通常在桃花盛开的三四月出现,长相酷似水蜈蚣,油炸后放辣椒和大蒜爆炒,吃起来香脆可口。但若要最快捷融入德夯,不得不尝试苗家的。在一日不吃酸,走路打窜的德夯,辣椒酸、包谷酸、茄子酸、酸鱼、酸肉等端上桌,还未动筷就已挑动味蕾。

()吕洞山,藏着湘西苗族的信仰

每年农历八月,苗族人民从四面八方赶来吕洞山,参加一年一度的祭山仪式。山歌飘入吕洞山林,静谧的深山被热闹打破,迎来一年中最为神秘的时刻。古老的仪式集祭先祖、祭神灵、祭自然为一体,这时,苗鼓、苗铃一响,穿红色炮衣的巴代雄们手执竹柝和蚩尤铃走上祭台,面色庄严肃穆,吟唱着苗族古老的歌谣。他们迈开有节奏的步伐,打着与神灵相通的手势。

对山的崇拜,是世代山居的苗族人代际传承的信仰。地处保靖县的苗疆最高峰吕洞山,则被他们视为至高无上的圣山,藏起了千百年来湘西的神秘过往。

海拔1227米的吕洞山,既是一座山峰,又是绵亘苗疆300多平方公里的山系。初听山名,难免让人附会成八仙之一的吕洞宾。实则不然,在《清史稿》、《苗防备览》等官方文献中,吕洞山名字的由来,是因其山体顶端被两个规矩的贯通,在最高峰形似字。也有说法称吕洞山由阿婆山的别称雷公山变音而来。但作为苗族圣山,当地苗民则亲切地称它为格剖格嬢(niang)”,意为阿公山阿婆山,也就是苗族先祖的山

在吕洞山,神秘之风从古吹到今,太多传说在这里游走。还未靠近它,当地人就迫不及待地告知:吕洞山周围有五行苗寨。何谓五行?自然是与之对应的金、木、水、火、土。相传炎黄大战后,蚩尤的最大的一只部队兵败新进至此重组分支,在吕洞山区的分山而居。苗族先辈们围绕吕洞山巧妙地布下夯吉村金寨、梯子村木寨、吕洞村水寨、大烽村火寨、十字坪土寨。在兵荒马乱之际,这五个苗寨恰好形成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但也有人提出,五行苗寨是把苗族太阳历和世居于此的吴、龙、廖、石、麻苗族五大姓对应起来。

带着探秘心态,在弯弯绕绕地盘山公路上行使十多公里进入夯吉水寨。这个名副其实的水寨,依山就势建在山脊上,青色的瓦房在溪流纵横的山水间错落。那些自苗族迁徙至此种下的树木需几人合抱,它们沿着溪流蜿蜒,形成古老的风水林奇观。水寨往下就是十字坪土寨。流经寨前的金洛河在这里弯成太极图形,河堤上的水田依流水造型,无意中形成巨大的八卦阵,道法自然的玄妙在这里用到极致。

作为吕洞山系,它又是湘西境内峒河和涂乍河两大水系的分水岭。发源于主峰的金洛河,北流涂乍河,汇入酉水;另一条吕洞溪,注入武水北源峒河,成为苗疆东缘南北台地的结合处。如此神奇的山水和信仰结合,又为苗疆增添几分神秘色彩。

离开吕洞山时,多云转晴,透过车窗远望,云雾散开,吕洞山终于露出了标志性的

()在默戎镇,沿焦柳线走进原生态苗寨


春天,再次跟古丈县默戎镇邂逅,这个曾经为很多人缓解过城市焦躁症的镇子,更适合缓步慢行。但这次,我们脚步匆匆,寻地名而来。

默戎苗语中有龙的地方。该地名因村寨的河对岸有一处突出的石壁,形状像龙的鼻子和嘴巴,且常年水滴不断,取名默戎。当地苗民称之巴默戎,即我们熟悉的龙鼻嘴

默戎镇政府驻地在墨戎苗寨,这个有着湘西小千户之称的苗寨,是湘西古丈的南大门。不管什么时候,只有对了歌、喝了酒、击完鼓,才能进入其中。将近中午,从山里归来的村民放下背篓,掏出鲜笋,拿出鼠曲草准备做粑粑。这个季节,这些山野味道能吸引不少游客。进入墨戎苗寨,时光仿佛静止,穿苗服的人们慢悠悠踱步,戴老花镜的阿婆们坐在石板台阶上做苗绣,见游客靠近,她们挪挪身子,腾出一点点过道。

跟其他苗族村镇相比,默戎镇有慢火车穿镇而过。焦柳线上的龙鼻嘴站和万岩站都落在该镇,串起了墨戎、吾恋、夯娄、夯吾、盘草等传统苗寨。从龙鼻嘴站,经墨戎苗寨往万岩站,遇见原生态的吾恋苗寨。这里300多户人家有一半还居住着上百年的老木屋,我们凑近时,正巧碰见村民架长梯在瓦背上检修漏洞。村里老人告知,这是明清时期就存在的村寨,已有六百多年历史。隔远看,这个寨子的地形如一条鲤鱼,村寨聚居地正是鱼腹处,以前村寨的布局不是这样,鱼头处是石姓苗族,后来他们搬下山了。”68岁的石先生介绍,这个小村落苗族和土家族混居,以罗、杨、石三大姓为主。

穿行吾恋苗寨像跟慢火车赛跑,火车从头顶轨道驶过,几次在空旷处与我们相遇,但我们追不上它。出吾恋苗寨过万岩站再走一公里就是盘草村。它由盘槽演变而来,苗语狭窄山湾。该名字的由来是因后山溪沟有一岩石颇似盘膝而坐俯视寨子的老者。村寨山坡上种了一大片古丈毛尖,临近谷雨节气,茶树经过半年休养生息,翠绿的芽叶肥硕柔软。采茶人正忙着采摘茶叶,赶制上好的谷雨茶。就在茶园旁边,养蜂人也忙碌起来,油菜花谢了,他需要挪动蜂箱,让蜜蜂去山里采摘其他的野花蜜。

从盘草村进入牛角山头的夯吾苗寨,浮躁的心顿时安定下来。这是个被古阳河环绕的原生态古村落,寨子里木质吊脚楼沿溪流蜿蜒展开。苗语夯吾美丽的小溪边,它曾是明代苗疆边墙之外的化外之地,因而完整地保留着苗族的风俗传统和一系列宗制。这里还留存着全国最大的苗鼓和尚未被汉语同化的纯正苗语。如果想探知苗族的神秘,去这里就对了。

()泸溪沅水边除了浦市,还有盘瓠传说的系列地名

沅水从南往北流过来,到浦市了个大弯这个离泸溪县城二十公里千年古镇,自宋以来就是湘西地区的重要码头,到明清时它已成为苗疆边陲商贸的一朵奇葩。

旧时浦市是湘西通往外界,连通水路和苗疆古驿道的枢纽,也是通达川黔的重要驿站。天下熙熙皆为利外省商人纷纷来此设铺建屋。山西人吉氏在吉家头建起三井三堂十二房联排窖子屋,这个从卖桐油、木材起家,积累万贯家财的富商,被当地人誉为田联大院三座半,门望三千八百担。从山东来的李氏,建院子,书屋,修祠堂;江西来的周氏建起了周家大院。还有瞿、唐、康、杨等富商也在此定居,其中最长的唐家弄就是唐姓商人宅院。浦市一时间繁华无两不过两平方公里的街区分布着三街四十五巷,六座古戏楼,十三省会馆,五十多家有着高封火墙的窨子屋,七十二座寺庙道观,九十多个作坊,二十四座通江码头。

那时等待装舱起货的竹筏商船密密麻麻泊在沅水边,最盛时曾停靠了三百多只商船。当地地名专家刘云介绍。当时,浦市是个巨大的中转站,每天接连靠岸的船只,卸下五花八门的货物,有从下游运回的淮盐、布匹、花纱、瓷器、日用品,也有上游四川、贵州水路与旱路运来的朱砂、水银、苎麻、五倍子、桐油等,这些货物换大船转运去下游。而浦市的生铁、毛钢,及白蜡、桐油、纸张、鞭炮、铁壳猪等土产,从二十四码头上船,沿沅江进洞庭、下长江,远达江浙闽广诸省。

但这样的繁华已不再1934年,沈从文从北京回凤凰看病重的母亲,在浦市上岸,换古驿道回家时,曾在《泸溪·浦市·箱子岩》里提到浦市,这是一个经过昔日的繁荣而衰败了的码头。如今千帆过尽的浦市有些苍凉,沿江的街巷还留存着当时的痕迹,那些白墙黛瓦的明清古院落,滴水相连,飞檐相望,像一个守着历史的老者。街道上,卖杂货的人家仍坚持用木制百宝箱陈列货物,做称的王保喜家守着传了四代人的手艺,只有叫卖桐子叶粑粑的商人已经通过电商,再次将土特产销往全国各地。

浦市作为地名,由来已久。是南方极为常见的地名用字,它跟民族历史、地理有关。周振鹤在《中国方言与文化》一书中提及,“‘音近义同,很可能都出于古越语的同一个词。但刘云给了另一种解释,他带我们走向浦溪河并入沅江的出口,浦市地名也许因浦溪而来,因为它处在浦溪出口。浦市地名的来历或许有很多提法,但它始终跟水有关,因水而繁华成市。

而在泸溪县城和浦市之间,盘瓠和辛女的神话故事演化而成的地名也沿江密布。古时期高辛帝的女儿辛女和神犬盘瓠结为恩爱夫妻,生下六子。可有一天儿子们得知父亲是神犬,将其杀害。辛女悲痛欲绝,四处寻夫未果,最后化成了沅水边的望夫石。地名专家张宗南介绍,从县城往浦市方向三公里左右,该神话里提及的地点大多成为沅水沿线的地名。将盘瓠引到山冲的地方,称为引狗冲现演变为引家冲。六兄弟打死盘瓠的地方,叫打狗冲将盘瓠拖下山撂在坨里,叫撂狗坨现在称黄狗坨盘瓠被抛到沅江上长潭,称为抛尸潭除此之外,还有辛女搁置木船的悬岩坎“石壁仙舟”放织布机床的岩孔“机床岩”;她荡船直下寻夫的八里长滩“辛女滩”,滩尾上的高岩坎“狮子岩”。另外,仙人屋辛女岩“辛女溪”“箱子岩”“马嘴岩”“鹰嘴岩”以及现在的刘家滩等都跟这神话有关。

()在凤凰,跟着地名寻历史



在凤凰县11679条地名里,有不少带的地名,它跟南方长城相关。这些串起来的军事地名,折射出一部苗族人民反抗压迫的斗争史

南方长城,原是苗疆边城,是明清时期朝廷平息凤凰境内外苗族抗争的历史产物。它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三年(公元1554年)竣工于明天启三年(公元1622年)。明末至清嘉庆年间,湘西战事频频,苗民揭竿起义,摧毁了苗疆边墙。1795年,乾嘉苗民起义爆发,清朝在镇压苗民起义的同时,又在边墙旧址修筑新防线。凤凰厅同知傅鼐向朝廷奏请,在凤凰境内沿明代遗址修复边墙。尔后又向北延伸,在凤凰厅城四周及至麻阳岩门、泸溪狗爬岩修筑围墙、碉楼、关门、栅栏、哨台等。形成了一条由1176(其中凤凰境内有848)汛堡、碉楼、屯卡、哨台、炮楼、关门组成的军事防御体系。南方长城面对以腊尔山为中心的苗族聚居地,略呈弧形,南起与铜仁交界的亭子关,经王会营、黄丝桥、落潮井、浪中江、鸭浪营、宜斗营、乐豪、全胜营……一直到保靖的涂乍河边止,逶迤190多公里。它把湘西苗疆南北隔离开,以北为化外之民生界规定苗不出境,汉不入峒,禁止了苗 、汉之间贸易和文化交往。

明清以来,苗疆长城不断遭到破坏,而今只能看到时断时续的城墙和一些保存完好的城堡。但是,凤凰山、凤凰营、鸦拉营(阿拉营)、得胜营、旧司坪、拉毫营盘寨等跟南方长城有关的地名却得以保留下来,提醒人们记住这段历史。

这些地名中,拉毫营盘寨仍保留着南方长城的风貌。它是清朝的驻军处,与全胜营相邻,包括坉上、营盘、店上、卡上四个自然寨。站在屯堡之上,东可俯瞰全胜营、凤凰厅城,南可远眺阿拉营,王会营,北可遥望苗疆边墙外都里、廖家桥、落潮井的苗乡,是非常重要的军事据点。如今的拉毫营盘寨不仅仅是保存完好的南方长城一角,它本身的石头寨建筑也成为一道风景。当地村民告知,这里盛产青页岩,农户房屋和路、坪坝全用石头垒砌,就连屋顶都用石板遮盖,这些细薄的石块整齐划一,看不到任何泥沙粘合的痕迹,完全是一块一块叠成。这座石头寨子依山而建,每家每户都有特定的地势,几乎没有雷同。



[返回首页]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十八洞村名是怎么来的

12118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