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无障碍

中国政府网|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湖南省政府门户网站无障碍浏览|

首页>专题专栏>专题>三湘地名行

走过湖南西极历历山河间有过动荡不安的地名往事

信息来源:潇湘晨报  时间:2020-12-03 11:05      

走过湖南西极历历山河间有过动荡不安的地名往事

2020年11月29日


斗鸟是新晃民间常见的娱乐活动组图/朱辉峰


▶新晃县城


▶宴家塘新建的鼓楼位于村中心鼓楼仍然采用全木结构村里的民房都已是砖房


新晃石凉亭刻满汉字的功德碑


11月17日新晃凉伞镇一处三岔路口这里的地名大多来自侗语


中寨镇的老风雨桥


宴家村五岭组两位老人将地窖里的红薯装载出去售卖


11月17日新晃沿着西溪河走山谷小溪边一块石头上的花纹引起姚源淦注意

    我们在怀化新晃看足了秋天采访的几天内正是秋光明艳之时这里的秋不同于雪峰山以东属于三级阶地的江南丘陵地带即使是晴好的秋日也难免会有浅淡的雾气新晃的秋近似于高原的气象天高云淡红叶漫山极为清澈明晰我们就在这样的秋日光景里寻找着那些和地名有关的故事                  撰文/本报记者常立军

    [凉伞]土匪呼啸山林这里曾是军事重镇

    从新晃县城出发绕过贵州玉屏可方便到达凉伞镇据说走这条路会比从新晃境内去往凉伞更加方便

    姚源淦老师推荐我们第一站来这里原因很简单这里是文献记载中的唐代夜郎县故址新晃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行政区划地名诞生地我们沿着水支流犀溪河一路曲折向南车在一个小镇停了下来这里就是凉伞

    凉伞的名字来源于一个当地的特殊地貌山崖上有一块状如乘凉用伞的石头因此被称作凉伞这个奇特的造型甚至被当地人演绎出一种性文化的象征意义凉伞石被称之为“公岩”另外一个山头的则有一个对应的“母岩”传统文化中阴阳互生的自然观念深植于人们内心

    凉伞是一个看起来并不是很有现代感的乡镇房屋林立街道拥挤却异常热闹自古以来这里就是通往贵州镇远的一条重要道路和军事隘口因此也产生了诸多和军事有关的地名我们站在镇边犀溪河的一座桥上姚老师指着不远处一座小丘下的农舍告诉我们那里叫“便幸”属于子成村这是个听起来莫名其妙的词语姚老师说这里本来叫“边汛”边的侗语意思是“对面”汛则是指凉伞汛汛不是我们常规意义上理解的河流涨水而是指“军队驻防之地”“边汛”的意思就是军队驻防地的对面凉伞汛设立于清乾隆时期按照“营、汛、塘”的编制依次排列下来

    军队的驻扎影响着周边的地名在边汛组附近还有一处名为“官田”的地名清乾隆年间凉伞汛设立之后便开始了屯田养兵当时是派了一把总统兵29名在此村寨背后的平台叫“盘蒙”意思是官家营盘屯田被叫做“啊蒙”边汛和官田它们都属于子成村这个村的得名也源于一次军事行动

    1950年夏秋之交五千多名残匪汇聚在这里在姚大榜就是《乌龙山剿匪记》里那个榜爷的指挥下构筑工事修建碉堡在此成立了“湘黔边区反共游击司令部”匪首杨永清任司令姚大榜担任副司令11月20日会同军分区第419团和贵州镇远军分区的4个营分别由东、西两面向中寨地区推进将杨、姚匪部压缩在中寨、淮噩、北罗、新岩、忙丹、凉伞一线经一个多月的连续合击和搜剿歼匪2800余人副司令姚大榜偷渡时被军民发现淹死了司令杨永清化装成“新娘”在“媒婆”黄玉姣(军统特务)护送下企图混过西乡村封锁线时被剿匪部队侦察兵识破将其捕获“雪凉合围”战役中镇远军分区150团解放军战士鲍子成在此牺牲1966年为了纪念他官田大队改为了子成大队最终又改为了现在的“子成村”

    [天堂]一个曾经战火纷飞的地方

    凉伞附近有林冲、扶罗等乡镇曾经的天堂乡消失在它们的区划里

    林冲和水浒上的林冲毫无关联它是侗语“砱冲”的音译这是一个汉语与侗语混合的地名意思是石头(砱)冲得名于镇上的溪流每年洪水时都会带来大量的砂石扶罗镇的得名原因则有更多的说法有说是因为打稻谷时要手扶箩筐也有说这里是有几座山头形似“覆锣”而得名

    这里历史上曾经被称作“天堂诸寨”《明史》中多次提及“天堂诸寨”这个区域地名天堂是新晃境内湖广农民起义的核心区域《明史·湖广土司》记载:“天顺元年(1457)总督石璞调总兵官方瑛始克期征剿破天堂、小坪、墨溪二百二十七寨擒伪王侯伯等百余人斩贼首千四百余级夺回军人男妇千三百余口于是苗患渐平”这是当时官方的记载天堂附近因此留下了诸多与这次农民起义相关的地名然而历史被时间冲淡地名也因此成为一种“误会”很多人认为这些地名与苗民反叛造成的动乱有关

    新晃大部分乡镇都有带“王”字的地名如晃州镇“老王寨”扶罗镇“天王玛”“天王坝”“盖楼王(王爷的山坡)”鱼市镇“天王寨”林冲镇“老王山”“老王冲”“各楼王”凉伞镇“盘(老)王”“老王坡”“老王团”贡溪镇“正王”“天皇(王)”等以及相关的“坪定(殿)”“出佃(殿)”“附马冲”“富马田”“大簸”“小簸”“三伯老”“岑兰屯”“盖屯”“血坡屯”“九屯坡”等等当地人都说不清楚其来历与含义

    姚源淦认为由于湖广农民起义已过去数百年因战乱造成的居民迁徙人们又看不到《明史》的记载久而久之人们的记忆就模糊起来于是就把它与“反苗”相联系造成历史的误会其实所谓“反苗”是一个概念不清的说法多是指清末民初湘黔边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民起义所造成的动乱或人们抵抗外来土匪势力入境骚扰的事件但这些事件影响范围有限是不可能产生如此大面积相关地名的而“二百二十七寨”“王侯伯百余人”说明湖广农民起义在境内广泛建立了农民政权设立了很多营寨“反苗”能反出那么多“王”和“寨”吗?拨开“反苗”迷雾探讨历史真相由此发现新晃境内200余个与明朝湖广农民起义有关的地名

    如今已无天堂乡它大半被并入了林冲镇一小部分被并入了扶罗镇还保留了天堂村的村名2018年《湖湘地理》栏目曾刊发过一篇关于天堂镇的文章《怀化有个叫天堂的地方》其实2015年新晃乡镇区划调整天堂乡就已经被并入了林冲、扶罗两镇天堂这个美好的名字得于山顶的水塘后来被雅化为“天堂”这里曾是新晃县的重要交通据点也因此成为“湖广农民起义”的主战场

    我们沿着山路一路开向山顶这里是姚源淦老师的故乡站在山顶的寨子上满目河山历历秋色明艳到了极致历史上这里的人们也许并不能感受到风景的美好他们更多的是要面对中央王朝不断压缩他们到这些狭促的生活空间而带来的生存危机时至今日稳定、良好的民族关系才能让人们重新审视这片山河赞叹自然的造物之美

    山路边中巴车的招呼站也有我们看不懂的各种地名其中有一站叫街大站并不是说这里有条很大的街街市寨子大是老大长兄这里原有一族人在长兄的带领下来到这里建立了寨子后来土匪劫掠了这个寨子他们便又迁回深山里去了这里就只剩下一个“街大”的地名

    在扶罗镇和战争有关的地名比比皆是炮楼屯、黄瓜屯都是当年的吞并之处黄瓜屯是王卦屯的音译快到一座山顶时姚老师带我们走进一条小路这里的山间有一条“花街路”花街路是侗族人对古道的通称路面由散碎的山石或鹅卵石铺成在山间谷地蜿蜒扶罗的这条花街路静美得让人迷恋漫长的山路上无人行走秋叶随性地落在大地上路边的成片的粗大古树张开巨大的树冠伸向碧蓝的天空茅莓和紫珠的果实点缀出秋日里最为鲜明的色彩大片的云朵在天空中随风飘荡明艳的秋日山川中无需任何人与人之间的交谈打开心扉与自然天地间便有无穷的话语

    [从鱼市到禾滩]在地名中看到山里人的生活

    去往禾滩镇的路上我们先去鱼市镇探访一个有意思的地名:五陵鱼市镇离新晃县城很近出县城沿着水河开车十几分钟即到这是一个很典型的湖南地名鱼市卖鱼之市地靠河边打鱼卖鱼买鱼的人自然就多地名由此形成

    新晃多山缺少平缓的谷地几乎所有的村落都在山上这种山险峻难行晏家村五陵组就在这样的山间一座巨大的鼓楼是它的标志这也是侗寨最为核心的公共空间路边有几位村民围在一起他们中间有一个深坑坑里的人不断地把红薯放在篮筐里由上面的人提出来这种窖藏红薯的方式引起了我们的兴趣地处高海拔地区的新晃河流虽多水量却不大干燥的环境中即使是挖一个深坑也很难见到井水五陵的名字听起来与“武陵”颇为接近姚老师甚至因此怀疑武陵山的名字来源与某些山陵有关

五陵组的一位村民骑着摩托带领我们去天王寨这个听起来很霸气的名字与湖广农民起义有关周围与“王”有关的地名很多起义自立为王起义或成功或失败名字基本都传了下来天王寨在一座很不起眼的山坡上这是一座毫无美感的山坡但地势相对平缓适合扎寨寨子中的老人隐约还记得一些关于地名的故事但这种记忆已经是相当模糊寨中的房屋尚未更新还是侗族传统的全木结构房屋需要每隔几年就刷桐油防腐的那种

    乡镇驻地的海拔一般都要比山上的村落低一些它们多选择相对较为宽阔的山间谷地禾滩镇就在这样一条狭窄的谷地里溪水从镇政府旁穿过禾滩的得名也与此有关禾滩原名窝滩更早的名字是噩滩据说与溪水中多斜向的石缝导致放排或洗澡游泳被卡常出溺亡事故有关后来因为这个词实在难听且令人惊悚就改成了禾滩镇如今溪水早已没有那般凶猛大大小小的水电站卡住了水流溪水因此变得清浅

    我们在禾滩镇的地图上看到一个叫磨烈的地名听起来很惨烈的感觉实际上磨烈的意思是说很累走不动路的意思可以想象在没有公路的古代要徒步穿越这样的山区“磨烈”的感觉肯定会很强烈地理空间影响着民族性格面对狭窄的生存空间必须有足够的智慧和毅力才能生存下去山里人质朴坚韧的性格由此形成

    [中寨]

    1860年修建的山间古凉亭惯性地延续着历史传统

    从禾滩出发向南是新晃的东南角——中寨镇中寨是新晃侗族的核心聚居区中寨侗语发音为“地粳”意思是适合种植稻米的土地因其位于计寨和头家之间因此被称为“中寨”中寨地处云贵高原苗岭山脉的末端地势因此南高北低我们从镇上出发去往一个叫赛容村的地方路程艰险需要翻越一座大山这让我们感受到因为地理的阻隔自古以来这里的行政管理就是一件非常艰难的事情然而古人还是在这里建立了通达有效的交通网络并没有让这远离城镇的地方成为隔绝之地

行车途中一座古朴的凉亭吸引了我们这是一座石木结构的凉亭叫培元石亭类似的凉亭我们在湖南其他的古道上见过许多但大多为全石构造这座培元石亭下半部分以石头作为基础支撑柱也是石制柱上部分的抬梁结构则全部为木制两者以榫卯结构连接新晃山高林密木材随处可取所见建筑多为木结构亭子修建于清代咸丰十年也就是近代史开始20年后的1860年这让我们颇为感叹这一年的王朝中心地带正进入“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动荡时期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火烧圆明园而在这远离了中心的山间还在延续着传统的方式集资在古道边修建凉亭历史有着巨大的惯性时空因此错乱得令人唏嘘

    虽然是由各民族民众共同捐建石亭却属于典型的中原文化风格石柱上的对联、刻满了汉字的捐建碑无一不在证明着这点亭子四周有非常漂亮的书法石刻分别是“东衍新村”“西耸岑翰”“南峙黔峰”“北撑楚岫”十六个字写尽这里的地理风貌就连亭子自身的名字培元亭也是源于中原文化里古老的哲学思想固本培元对于不同的族群而言文化的长久浸润远比征伐更有意义

    沿着狭窄的山谷我们到达赛容村赛容村在一个小山坳里村部和几户人家挤在一起山体成围合状“赛容”第一次地名普查《地名录》说:“村子向阳日照时间长而得名‘晒容’后雅化为赛容”把它看作是汉语地名有望文生义之嫌此次调查时当地老人说“赛”是赛角“容”是放木下山的通道意指放木通道下部的上小下大的土堆这种解释也很牵强最后解释为“心形山湾里的寨子”:“赛”是“寨”的音译变音“容”指“心形(山湾)”这个解释得到当地人的认可其实凉伞镇桂林溪村有个“寨绒”意为中心寨与“寨佑(上寨)”意思相对与“赛容”的意思基本相同

    [龙溪口]

   “湘黔滇旅行团”曾经过这里去往云南

    采访的最后一天我们回到新晃县城

    历史上这座县城的中心在 水河两岸不断变动到如今这座规模不大的县城已经拥有了新晃城、老晃城、龙溪口三个中心其中最为特殊的是龙溪口在历史上它是以新晃的商业码头水运时代水河通达贵州这里是著名的商埠之一

    龙溪口位于河流的北岸如今这里依然保持着繁华景象没有被过度商业化的古镇保留着很好的生活气息龙溪口的名字来源于水河的支流龙溪两水在此交汇形成入河口走进龙溪口老街旧时光的气息依然弥漫在这里这里依然是传统的商业街区格局旁边的小店里有人在制作傩面木雕满墙面具让人感到有些惊悚远古的巫风扑面而来店主人叫钱金菊钻研侗傩戏面具已有三十多年

    龙溪口较好地保存了明末至民国不同时期的古商号及宗教建筑特点现有68栋古建筑古镇内街道保存较完整大多为青石板铺满有古宗教场所建筑3座、古商号建筑42座分别位于龙溪口正街、贵州街、福寿街、万寿街、斌星街龙溪口古商号建筑均为四面封火墙构成每一栋封闭式的庭院多栋院内为穿斗式木质结构的两层楼房每栋庭院两侧的封火墙多为双马头门墙内有天井、太平缸墙头多有彩绘庭院内的木结构楼房、门窗多有精美的雕饰

    龙溪口多窨子屋窨子屋是侗族创造的民居建筑为湘黔赣地区的特色传统建筑窨子屋形似四合院多为两进两层它的总体结构是外面高墙环绕里面木质房舍屋顶从四围成比例地向内中心低斜小方形天井可吸纳阳光和空气形似一颗印章有着独特的“方正之美”

    继续深入龙溪口可见灶王宫灶王宫始建于1921年坐落在龙溪口下正街东与五通庙、瑶池宫为邻前临大街后靠营盘坡宫内供奉“九天东厨司命太乙奏善府君”及太阳、月亮、雷公等神像对于自然和生活的崇拜随着商业活动也被带到了遥远的新晃

    龙溪口的建筑风格多样而独特这里有一座万寿宫我们因此推测这里的商户多是江西人果不其然我们在街巷里找到了许多江西人有关的建筑其中如“刘同庆油号”“万寿街42号”“回春堂药号”都是在当时很有影响力的商户贵州人也依靠地理上的便利来此谋生贩卖布匹的湘黔商行就是由贵州镇远的一位陈姓商人经营新晃本地人则多利用地利的优势经营客栈其中有一家“临阳公栈”据说曾住过著名的建筑学家梁思成与林徽因一家林徽因因为生病在此滞留达半月之久

    距离客栈不远处一个叫“三益盐店”的老铺面上挂着“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1938年)旅行团辅导团驻址”原来这里曾经有“湘黔滇旅行团”经过他们是当年抗日战争时期从“长沙临时大学”出发前往昆明的三路人马中的一路也是路程最为艰辛的一路他们之后便组建了著名的西南联大这座千年古镇也成为这段壮丽的文化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姚源淦:热爱本土文化的地名译者是这个地方真正的财富

    没有新晃县史志办姚源淦老师的翻译我们就会陷入对地名的迷茫之中而破译侗语地名是他为之痴迷的终生事业

    起初我们很担心带我们探访侗族地名的姚源淦老师会像很多地方文史专家那样故步自封于夸大本土文化结果证实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姚老师并没有把夜郎国说成确定在新晃而是本着一直客观理性的学术态度不断地理清新晃与夜郎之间的关系

    姚老师在1978年参加全国统一高考在怀化师专就读毕业后在一所农村中学教语文1985年又到吉首大学进修知道新晃缺乏侗语研究人才就把学习重点放在音韵学上自学侗语知识毕业论文《新晃侗语调查报告》获指导教师好评评为优秀论文毕业后回到原学校教书工作之余继续搜集和整理汉语方言及侗语方言资料尝试撰写相关专论2004年10月借调到县史志办工作2007年他参加《新晃军事志》编纂接触到更多的历史地名对地名文化含义有了进一步了解

2002年起新晃掀起夜郎宣传热潮有些炒作脱离史实说“新晃在唐宋时期两置夜郎县历时287年”这种说法来源于《辞源》“夜郎”条目《辞源》虽然是权威性著作难免有失误且只是语言工具书不是史学著作其内容只能作为研究线索不能作为依据于是写了《新晃“夜郎”考辨》的文章引用新旧《唐书》《元和郡县志》《芷江县志》等史志著作记载说明唐贞观八年在新晃地域置夜郎仅108年前58年县治在凉伞宋朝复置夜郎更是子虚乌有由此廓清《湖南通志》推测凉伞即古晃州治的误断

    在地名研究中他不仅注意相关资料中的地名更关注与生活相关的地名思考其含义和得名原因他在写《新晃侗语调查报告》时曾认为中寨镇是“侗家人的地方”后觉得不准确因为新晃侗族自称叫“jiong”语音有一定差异他询问过几个中寨人他们有说“jing”是争执的意思有说是中心的意思都觉得有附会之嫌不是这个地名的本意后来他考虑侗族是一个农耕民族把糯稻之外的水稻称之为粳有可能是中寨侗族先民寻找落脚安家之地时看到这里是一片未开垦的谷地认为这里是适宜开田种稻的地方于是得名“地粳”他与新晃最早研究侗族语言和民族文化老专家张家桢先生交流介绍对中寨地名的认识他说“你这样解释就对了”鉴于他在地名普查中多有贡献2019年4月成为国务院地名普查领导小组表彰的百名全国“先进个人”之一

    姚老师对本土的热爱不仅限于地名他曾带我们艰险跋涉进入一个峡谷寻找一块带有天然文字图样的巨石他认为这是天然的造化是属于新晃的自然财富而我们觉得像他这样致力于留存地名记忆的人才是一个地方真正的财富


信息来源:潇湘晨报 作者:常立军

[返回首页]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按回车键在新窗口打开无障碍说明页面,按Ctrl+~键打开导盲模式

走过湖南西极历历山河间有过动荡不安的地名往事

139747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