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无障碍

中国政府网|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湖南省政府门户网站无障碍浏览|

首页>专题专栏>专题>三湘地名行

侗语地名

信息来源:潇湘晨报  时间:2020-12-03 11:13      

侗语地名

夜郎与侗语地名都承载太多误解

2020年11月29日


山间有凉亭名为“培元亭”“培元”二字来源于中原文化中的“固本培元”哲学观念组图/朱辉峰


▶赛容村赛容组门牌


    沪昆高铁可以直达怀化新晃现代化的高铁与荒僻偏远的山野对比极为强烈地理上的新晃是远离中心的边缘地带但它又是一个两个中心之间的“冲突之地”不同的文明在此撞击、融合新晃的地名因此具有多样的文化特征也许它们看起来有些“怪异”但真正了解之后才懂得其中蕴含着海量的地理与历史信息

    直到唐代这里才有一个真正的“名”

    一个地方可以偏远到什么程度?地名也许可以成为一个衡量标准

    新晃本是个“无名之地”直到唐贞观八年(634)这片土地才有了第一个行政区划地名:夜郎县为了“夜郎”这个历史名号新晃没少和贵州的某些地方打嘴仗作为一种历史文化资源夜郎国成了双方争夺的焦点作为民间语境里的夜郎国带着一点贬义的色彩“夜郎自大”这个成语让这个西南古国在人们心目中留下了一种井底之蛙的形象其实这个故事有点冤夜郎并非自大夜郎本来就很大司马迁在《史记》里说:“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

    新晃自称夜郎国的一个重要理由是唐贞观八年在这里设置了夜郎县清代《芷江县志》里记载“便水绕凉伞有夜郎故县”这段记载成为夜郎县县治与今天新晃县关系的一个争论焦点历史上的夜郎国根据《水经注》《蜀记》《十洲记》《太平寰宇记》等书的记载:从战国到隋唐古夜郎大约包括了今日的贵州及湖南、湖北、四川、云南、广西、交趾等广大地区的许多地方夜郎地域非常广大新晃自然也曾在夜郎国的曾经的疆域之内但要说具体哪个地方就是夜郎国恐怕都有失偏颇

    新晃这个地名得名也很晚一直到唐末至五代时“诸县废为蛮所侵”晃州酋长田汉权据得奖州改奖州为晃州

    新晃县史志办的文史专家姚源淦老师认为1993年版《新晃县志》中有关于“新晃”来历的“县名考”只是罗列史料并不加以分析论证而是“推测”:唐“羁縻晃州有可能原处晃山一带以晃山得名晃州后迁徙到凉伞沿用晃州之名”新世纪初新晃掀起一股夜郎文化研究与宣传的热潮对新晃历史又作了一番研究但依然没有解决晃州历史沿革问题

    新晃的“新”字来源于和老晃县的区分1913年废晃州直隶厅改为晃县1929年县治迁新晃城1956年12月成立新晃侗族自治县频繁变动的建制沿革反映出一个区域不同历史时期定位的变化如今的新晃有湘黔铁路和沪昆高铁通过并设站当年那个荒僻之地早已成为湘黔间重要的交通节点城市

    地名就像侗族人的性格:质朴、坚韧、洋溢生活气息

    破译后的侗语地名一点也不神秘它们洋溢着生命的色彩相比于汉语体系地名命名的复杂性侗族地名的命名方式相对简单质朴地理、动植物、自然现象、居民属性、社会变迁、民族信仰都可以成为侗语地名的命名方式

    譬如与所处自然环境相关如龙口(龙溪口)、贡溪(三水共流)、桂岱(山口袋里的寨子)、各金盘(金盆里的寨子)等与地貌有关的如盖马(大山坡)、岑转坡、犁辕坡、啸天山、公岩、地习(山坡形如蓑衣)、道丁(山坡形如倒钉)等地名与水文特征有关:冲闷、转水、河坝、坝上、大坝河、大鱼塘、龙塘等地名与方位有关如绞西、广东沟、熳烂、忙烂(对门寨)、岑兰(对门坡)、卧曼(田坝边)、寨绒(中间寨)、寨佑(上寨)、五陵(石山上)

    有些地名与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有关如龙崩坡、石崩坡、塘龙(扶罗镇新寨村老行因科龙发生滑坡泥石流形成堰塞湖现仍有堰塞坝痕迹)等而“进(净)蚕”则与虫灾有关雷打坡、雷打坳则与雷击有关地名与动、植物有关:与动物有关的如科赖(野猪窠)、科蒙(老虎窠)、塘益(水牛塘)、阿况(以石蛙叫声“kuangk”命名)、港溪(港为鹤类的侗语称呼)等与植物有关的如枫木寨、桐木寨、李树、禾梨坳等

    有些地名与行政区划及相关机构有关如晃州、波洲(州):北宋初期在晃境先后设置了晃州、波州(后演变为波洲)属羁縻州因懿州酋长田元猛“逞其桀骜”扩大地盘宋熙宁七年(1074)朝廷派遣章惇收复了懿、晃、波、奖等十七州并入沅州卢阳郡结束了土官统治但地名沿用至今

    一些地名与当地某个著名人物或居民姓氏有关:与人物有关的如塘公寨(寨中有个名姚岚塘的考取贡生)、天王寨(湖广农民起义时寨中有人被封为天王)、豪师龙、老师寨(寨中有个出名的道师)等与居民姓氏有关的如吴家、姚家、张家、胡家坝、曹家溪、刘家坡等

    一些地名与居住历史有关:如迁徙始居地多称为老寨、老屋(场)、寨告(旧寨)等而新建的寨子多称为新寨、新屋(场)等一些地名与宗教建筑有关如飞山(寨中有飞山庙)、祖师殿(道观名)、土地坳、白土地、麝潭(社坛)等一些地名与生产活动、生活状态有关的:与耕地形态有关的如罗汉土、罗盘田、长田、勾田、牛轭田等与耕地质地特点有关的如烂泥田、岩板田、红田、早禾田、败泥田等

    从地名中可以看出新晃多山的地貌和以农耕为主的社会形态这些自然地理与人文风貌至今也没有发生太多的变化

    侗语地名与汉语地名混杂成为一种地名学上的特别现象

    文化的不断融合直接影响到地名为了更方便交流很多地名因此改变

    姚源淦告诉我们:侗语地名与汉语的关系很复杂有的是侗语音译用汉字记录侗音记录侗语的汉字没有表意功能其字面意义与地名本意无关字与字之间没有意义联系千万不要因此望文生义否则就容易闹出笑话如晃州镇水洞村的“凯楼阳”字面含义是难以解释的于是人们就谐音为“砍老羊”解释为岩石形状如老羊其实它是侗语音译意为“杨家寨”“凯”是侗语“寨”的音译变音“楼阳(杨)”意为杨家人有一些带有汉语借词的地名很容易被人看作是汉语地名如“高冲”“高洲”“高牌”如果解释为“高高的山冲”“高高的沙洲”“高大的牌坊”那你就错了“牌”可以“高”但“冲”“洲”怎么“高”?其实这里的“高”来源于侗语“gao”意为在(哪里)是个介词它们的意思是“山冲里”“沙洲边”“牌坊边”

    还有一种是侗汉混译如中寨镇的“岑兰(屯)”侗语原名“jienmeng”意为群山环绕如篮筐因“meng”没有同音的汉字就意译为“篮”简化为“兰”扶罗镇圭界村的“bagan(外面的人家)”中的“an”因找不到恰当的汉字就意译为“屋”得名“八屋”第一次地名普查调查人不调查侗语原名就按字面意思解释为“从前村里只有八户人家”

    混译中还有以侗语地名的关键音节为专名加上汉语通名的形式新晃村寨中历史比较悠久的多依山傍水所以在转换为汉语地名时保留原名称的核心语素再加上汉语通名“溪”更能彰显其所在地自然特征和生活环境

    更为复杂的是侗语意译的地名有的侗语原地名找不到恰当的汉字记音或谐音不雅而不便于音译的就采用意译的方法如桐木侗语是“meiduwho”(梅毒我)非常难听于是就直接意译了枫木侗语是“meisao”(梅骚)“骚”字也不雅不如意译简便但凉伞侗语把“枫木”读为“meihao(美号)”就不存在雅不雅的问题侗语词汇结构与汉语正好相反是中心语加修饰语一般是通名+专名结构如anc(屋)mheik(新)、anc(屋)laox(老)、寨告(旧寨子)、冲闷(有井的山冲)、岑榨(阻挡视线的山坡)一些侗语地名译成汉语后又加上表示类别的新通名如盖(界)马坡、岑坂坡、濠庆湾、扣会坳等构成侗语(通名加专名)加汉语通名的结构



信息来源:潇湘晨报 作者:记者 常立军

[返回首页]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按回车键在新窗口打开无障碍说明页面,按Ctrl+~键打开导盲模式

侗语地名

139747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