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湖南省民政厅 时间:2025-03-11 11:56 大 中 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儿童特别是孤儿和残疾儿童,全社会都要有仁爱之心、关爱之情,共同努力使他们能够健康成长,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近年来,我国困境儿童的合法权益得到了有效保障,但仍有一些儿童因监护无力、监护不当、监护缺失和监护侵害等情况陷入困境。
2015年以来,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以下简称湘西州)探索建立了党委领导、政府主导、民政牵头、部门协同、社会参与、养育一体的困境儿童集中照护模式,从源头上解决了困境儿童监护风险高的问题,切实保障困境儿童在身体、智力、精神、道德、个性和社会性等方面得到充分发展,为儿童福利事业改革创新提供了较好的实践经验。2024年9月,湖南省民政厅在深入调研基础上印发《关于推行困境儿童委托照护工作的指导意见》,鼓励各地将评估存在监护困境的儿童由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进行集中照护,切实加强困境儿童权益保障,通过制度创新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困境儿童真正走出“困境”,确保共同富裕道路上“一个不能掉队”。
湘西州积极探索开展困境儿童委托照护工作,建立了党委领导、政府主导、民政牵头、部门协同、社会参与、养育一体的“慈爱园”模式。州委常委会和政府常务会每年专题研究困境儿童委托照护工作,先后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社会散居孤儿保障工作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困境儿童保障工作的通知》等系列政策文件,湘西州人大通过开展代表建议专项办理、“2+N”评议监督和法治政府监督等方式,监督困境儿童委托照护工作开展情况,对47个爱心企业和组织、37名爱心人士进行表彰。
(一)全领域标准建设。累计投入1.2亿元,按照“立足实际、着眼发展、满足需求”原则,将全州所有县级儿童福利机构全部转型为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统一命名为“慈爱园”。共建设“慈爱园”8个,聘用全额拨款事业编制人员46名、政府雇员139名,由湘西州财政每年安排预算经费1467万元,保障机构正常运营和机构内儿童的教育、医疗费用,所有机构均达到建设标准化、环境园林化、管理规范化的要求。
(二)全流程规范管理。发动村(居)民委员会在全州开展摸底排查,发现社会散居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以及低保等特殊困难家庭中存在监护困境的儿童,在征得监护人同意的情况下(监护侵害情形除外),由民政部门牵头组织监护能力评估,由监护人、村、乡镇、“慈爱园”、民政部门签订五方协议后入园。儿童年满18岁没有继续在读的或者监护人恢复监护能力的,按相关规定办理离园。
(三)全方位精细服务。采取“贴心式管理、全方位孵化”模式,为孩子们提供家庭式的温馨生活和良好学习环境,制定人性化家规、实行军事化管理,全力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集体意识和良好行为习惯,鼓励孩子们“自己事情自己做、集体事情共同做”,并且每月开设集体生日会,增强孩子们的幸福感和归属感。联合团委、妇联、慈善总会实施“湘西慈爱助孤计划”,每个“慈爱园”配备1名专职心理辅导老师,在晚间和周末开展心理健康辅导和咨询服务。
(四)全方面培育发展。对接教育部门,保障义务教育阶段儿童就读优质中小学校,发动吉首大学大学生志愿者对儿童分层分类进行课业辅导。联合湘西州教体局、民族中学开设“慈爱阳光班”,每年招收40名高中阶段成绩优异儿童,并全额资助学杂费;发起“朝阳助学行动”,对考取本科以上的事实无人抚养儿童每人每年资助1万元助学金。与湖南建筑高级技工学校、广州市技师学院等12所职业院校签订合作协议,对未能考上高中的儿童成年后定向开展职业技能培训。
(五)全社会共同参与。积极引导爱心企业、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累计捐款2496.43万元。湘西州慈善总会以“关爱贫困孤儿助学”为主题,发起网络募捐,筹款2776万元;联合吉首农村商业银行等建立“慈善助孤基金”,筹款1400万元。先后有3.5万名爱心人士、义工、大学生志愿者到“慈爱园”开展素质拓展、心理辅导等志愿服务活动。
(一)“两个兜底”得到有效保障。“慈爱园”全额负担儿童生活、医疗、教育等费用,开展升学专项帮扶项目及就业安置服务,通过营造家庭氛围、提供人性化服务和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解决了困境儿童普遍存在的情感上缺关爱、生活上缺关照、行为上缺管教、健康上缺保障、学习上缺辅导等问题,让孩子们情有所依、生活有序、监管有人、健康有保、学有所教,在做好传统生活兜底的同时,依法履行监护兜底职责,切实提升了儿童的生活、监护和教育质量,保障了他们身心健康成长。
(二)失足失范得到有效预防。困境儿童普遍缺少亲情关爱和有效监护,自身又缺乏分辨是非的能力,极易受到社会不良习气影响、发生行为失范,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慈爱园”非常重视儿童思想道德素养和行为习惯的培养,帮助他们树立自信自强的人生理念,有效预防失足失范。目前,“慈爱园”集中养育的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成年后没有一人违法犯罪。
(三)儿童得到更好发展。“慈爱园”内儿童可以共享区域内优质教育资源,儿童的发展权得到更充分保障。2023年,全州社会散居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18岁以下就读率85.53%,园内儿童就读率达100%。9年来,“慈爱园”养育的孩子中就读中等职业学校的209人、高中105人、高职75人、大学专科135人、本科50人、研究生1人,考取公务员1人,考取事业单位44人,参军7人。
(一)委托照护对象问题。《关于推行困境儿童委托照护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委托照护对象为社会散居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以及低保等特殊困难家庭中因监护无力、监护不当、监护缺失和监护侵害等造成监护困境的儿童,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往往会出现符合条件的对象由于监护人不愿将基本生活补贴交给机构,拒绝办理委托照护的情形。如何从司法层面规范对不合格监护人的强制执行,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
(二)法律责任风险问题。“慈爱园”采取的是同监护人、村、乡镇、民政部门签订协议后入园,虽然未发生过一起监护人与机构或民政部门之间的纠纷,但集中照护的孩子监护权并不属于民政部门,如果发生孩子罹患疾病、发生意外等特殊情形而造成严重后果,如何厘清各方责任,在紧急情况下由谁来履行临时监护的责任,还需要从法律层面予以明确。
(三)人才队伍能力提升问题。“慈爱园”当前的专职工作人员,特别是政府购买服务人员,薪酬待遇偏低、地区差异明显,且没有针对这一群体的职业技能培训和人才培养计划,人员队伍的稳定性和专业性需进一步加强。
(一)完善政策制度。建议在国家层面研究制定儿童福利服务机构集中照护困境儿童管理办法,明确入院条件、入院流程、档案管理、服务规范、人员管理、财务管理、安全管理等内容,同时制定统一的监护风险评估标准、协议样本等,确保集中照护行为合法、程序合理、服务有效。
(二)加强统筹规划。充分利用现有民政领域服务机构,加强统筹协调、优化资源配置,科学、合理规划本地区儿童福利服务机构建设和改造,加强人员配备、经费保障,满足困境儿童委托照护所需基本条件。
(三)强化队伍建设。规范儿童福利服务机构专职人员薪酬标准、培养计划和晋升渠道,鼓励机构开发设置社会工作等专业岗位,提升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素养。
(四)明确监管职责。明确各级民政部门对儿童福利服务机构的工作指导和日常监管责任,通过建立儿童福利服务机构安联网、推进档案电子化等手段,提升机构安全监管效能。
(五)推动协同参与。积极拓展社会组织、志愿者、爱心企业、爱心人士等社会力量参与困境儿童关爱服务的渠道。民政协同教育、卫健、人社、残联、团委、妇联等部门单位,为集中照护的困境儿童就读、就医、成年后就业等方面争取更大的政策支持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