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一福:在转型发展中创新升级
信息来源:湖南长沙民政 时间:2016-11-30 16:46 大 中 小
长沙市第一社会福利院(简称:长沙一福)是市民政局直属的副县级事业单位,
是一家集弃婴残儿收治、“三无”和社会老人养护的综合型公办社会福利机构,
始建于1951年。
地处长沙市雨花区芙蓉中路三段335号,
占地27.42亩,
建筑面积5.4万平方米,
固定资产1.5亿元,
目前共有服务对象近1300名,
工作人员600余名,
是湖南省规模最大、业务最广的社会福利院之一,
开展有养老育幼、医疗保健、康复教育、心理咨询、文化娱乐等服务。
近年来,
长沙一福主动适应社会福利事业发展新常态,
立足于“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思路,
精准把握福利事业发展前景,
不断构筑自身发展的价值与优势,
在项目合作、管理体制、运行模式及政策制度等方面加大改革创新力度,
形成了更具活力的福利事业发展格局,
进一步提升了为民服务的效能。
一、以项目带动推进儿童福利事业转型升级
(一)从单一型服务向开放型服务转变。
近年来,
长沙一福紧密结合“上为政府分忧,
下为百姓解愁”的民政宗旨,
在努力做好院内孤儿养护工作的基础上,
拓宽了工作业务、延展了服务网络,
将困境儿童纳入到了救助范围,
服务对象由原来单一的孤残儿童逐步辐射至本市困境儿童、“三无人员”等社会弱势群体,
并构建了以满足困境儿童需求为主要导向的助困、助养、助医、助学、助业“五位一体”救助体系,
分别从抚育、医疗、就学、就业等方面进行救助。
针对困境儿童、“三无人员”所遭遇的家庭变故和生活困境,
长沙一福在给予物资资助的同时,
十分注重人文关怀工作,
根据他们的生活、学习情况和身体、心理状况,
悉心照料他们的生活、为他们积极联系学校、为其添置日常所需物资、组织参加各类活动、进行一对一的心理辅导和就业指导等。
2011年至今,
长沙一福先后收养了“三无”人员丁山、困境儿童王岱晖、王泽崯姐弟等5人及救助站转送福利院的儿童龙永斌等7人,
成功地让他们从阴霾中走了出来,
过上了温饱无忧、体面尊严的生活,
也使得他们各方面情况有了明显的改善,
生命质量大幅提升。
(二)从粗放型服务向专业化、标准化服务转变。
一是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经验。
长期以来,
长沙一福非常注重儿童业务的拓展与合作:与国际关心中国慈善协会正式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成立了彩虹孤残儿童服务中心;
争取了与美国“半边天”基金会的合作,
开展了祖母计划、小姐妹大姐妹、青少年运动、新和家园等项目;
与英国慈善基金会“中国孩子”合作,
成立了国内首家儿童临终关怀中心——“长沙蝴蝶之家儿童舒缓护理中心”……通过与国外慈善公益组织的合作,
不断吸收孤残儿童养育护理、康复教育、医疗救治等方面的先进理念和经验;
二是善于凝聚社会组织力量。
在市政府及市民政局等有关部门的主导下,
社会组织已经成为关爱孤残儿童的生力军,
在推动儿童福利事业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年来,
长沙一福加强了与社会组织的沟通联系,
先后与钟博士心理咨询中心、爱弥尔智障儿童康复中心达成了合作关系,
通过借助社会组织的力量,
在儿童心理疏导、自闭康复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逐步探索出了福利机构与社会组织之间优势互补、跨界合作的模式,
为长沙一福儿童福利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是建立健全服务标准体系。
自2014年长沙一福成为民政部第二批儿童服务标准化试点单位以来,
就将儿童服务标准化建设纳入了重要议事日程,
在准确把握标准化建设的新动态、新要求、新情况的同时,
高标准地抓编写,
严要求地抓落实,
进一步细化了日常工作任务,
制定了严格的督查制度,
规范了各项业务,
提升了服务质量,
为更好地服务老人和孩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从养护为主向养教康治安置全方位转变。
一是对教育予以高度重视。
为最大程度上的发掘、激发孩子的潜力,
长沙一福确立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方针。
针对有能力接受普通教育的孩子,
长沙一福积极与各部门进行协调,
为他们联系学校,
保证所有适龄孩子入园入学;
对不适应学校学习但可以接受特殊教育的孩子,
长沙一福自办了特教班对他们进行特殊教育,
2016年9月又与长沙市特殊教育学校合作,
成立了长沙市特殊教育学校福利院“送教点”,
破解了孤残儿童集中接受教育的难题;
有特长的孩子,
长沙一福会争取让其进入专门学校进行特长培训。
在长沙一福的悉心培育下,
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学生,
其中孤儿张珂珂,
2008年攻读了雅思培训班后,
在长沙一福的大力支持下,
2009年赴马来西亚吉隆坡林国荣创意科技大学学习,
成为长沙一福第一位留学生;
二是对大病进行积极治疗。
为确保孩子们有病及时得到诊治,
长沙一福设立专门的儿科病室,
对院内的孤残患儿开展科学的治疗,
充分保障孩子们的身体健康。
对个别重病的孤儿,
充分利用政府实施的各项政策、计划、措施,
加大对孤儿的治疗力度,
力争让每个生病的孩子得到妥善的救治;
三是打造脑瘫儿童康复基地。
近年来,
入院的残疾儿童比例逐年提高,
为了使“枯萎”的花朵重新绽放,
长沙一福十分注重孤残儿童的康复治疗,
并将脑瘫儿童康复视为儿童福利工作的重中之重。
2011年4月,
按照民政部脑瘫儿童康复示范基地的要求,
开辟了10余个专业康复项目,
成功组建脑瘫儿童康复中心;
四是加强孤残青年技能培训。
针对大龄孤残青年就业能力弱的特点,
长沙一福加强了职业技能培训,
并成立了手工作坊,
组织孩子们制作十字绣、贺卡、串珠工艺品等作品,
定期组织义卖和拍卖,
增强他们实现个人价值的自我认同感;
五是切实做好就业安置工作。
大龄孤儿的就业安置一直是福利院工作的重点,
为了大龄孤残青年成功重返社会,
长沙一福加强对外协调沟通,
为他们争取就业机会,
积极提供就业援助,
对符合自主创业条件的成年孤儿,
给予了场地、资金等方面的支持。
二、以医养融合推进养老事业转型升级
(一)坚持医养融合为主体,
在医养融合的基础上争取成立养护院。
长沙一福于1987年成立了以老年专科为特色的长沙老年康复医院,
先后开辟呼吸、心血管、内分泌、老年外科、老年痴呆、临终关怀等重点学科,
依托专业医疗平台与资源,
为入住的老人增添了健康保障,
建立了全面、完整、健康的养老生活模式,
在全省率先实现医养融合服务模式。
去年开始,
为了落实相关政策,
突破养老服务发展瓶颈,
长沙一福向市卫生局提出成立“老年康复护理院”的申请并得到批复同意成立,
目前正在做运营前期的准备工作。
(二)发挥政府托底作用,
由过去的面向社会转变到四类对象通过第三方评估入住。
长沙一福作为长沙市公办养老机构轮候入住试点单位,
从2016年6月份起,
开始承担市级公办养老机构入住与轮候管理职责,
由过去的面向社会转变到重点优抚对象、失独老人、市级以上劳模或者“见义勇为”称号获得者、无子女低收入家庭老年人,
通过第三方评估入住,
通过健全的养老服务评估体系,
增加了入住养老机构的公开透明性,
进一步促进了社会资源公益化和公用资源公平化。
三、以人为中心推进队伍转型升级
(一)加强护理员队伍建设。
一方面着力培养优秀护理人员,
充分利用劳动技能培训的相关政策和资源,
积极联系有条件的职业教育机构为我院养老工作者开展培训,
同时鼓励护理工作者积极参加民政局和福利协会举办的护理技能培训考试,
目前长沙一福已基本实现了护理员全部执证上岗,
配备高级护理员36名,
切实提高了养老服务人员的业务技能和知识水平,
有效提升了护理员队伍的整体从业素质。
另一方面,
面临护理人员难招的局面,
长沙一福先后采取了免费提供食宿、不断提高薪酬待遇、完善社保福利、改善住宿条件、评定优秀护理员、设立护理员节、定期开展座谈会、开展主题活动、组织员工体检和外出学习培训等10余项措施来稳定员工队伍,
使服务质量有效提升,
同时实现了事业的更好发展。
(二)构建社工、医护、教师为主体的专业队伍。
高度重视职工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不断扩充专业人才队伍,
多形式推进专业能力建设,
引进了大量社会工作、医疗康复、特殊教育等专业技术人员,
现有正高职称2名,
副高职称16名,
中级职称54名,
极大地提升了服务质量,
为老人的晚年生活、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为长沙一福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三)以培训、参编、晋升等方式激发全员活力。
通过多层次培育专业服务主体、多方面改善职工福利待遇、多渠道畅通员工发展空间的措施,
打造了一支素质良好、能力突出的专业人才队伍。
一是面向普通员工、中层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才,
各类职业技能培训、竞赛、特殊岗位专项培训层出不穷,
素质、能力拓展、外出学习等机会屡见不鲜。
二是2013年开始,
实施非编人员参照在编人员待遇政策。
对于达到工作年限、表现突出的合同制员工,
提供了“参编考核”的平台,
让他们有机会享受在编待遇,
不仅拓宽了员工的职业上升通道,
同时也为优秀员工脱颖而出搭建了舞台。
三是实行岗位聘用制。
中层干部、班组长全部通过竞争上岗,
全员双向选择择优聘用,
进一步优化了内部结构,
加强了内部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