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报》2017年3月24日7版)
本报记者 王 铭
湖南省张家界市桑植县洪家关光荣院建院至今59年,只经历了两任院长。第一个是“全国三八红旗手”顾菊香,第二个是近日被评为“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的贺晓英。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梦想。贺晓英从老院长手里接过使命与责任,她的梦想是尽己所能,让光荣院的老人们有一个温暖的家。贺晓英是烈士的后代,出生在民政家庭、受的是传统教育,虽然只是一个合同工,但她知道肩上扛着什么。她说,荣誉不属于她一个人,而属于支持她的家人与同事,她所呈现的只是民政人的底色:我们是谁,该做什么,应该这么做。
洪家关光荣院,是56岁的贺晓英服务了31年的家。
洪家关,承载着贺龙元帅“两把菜刀闹革命”的传奇,也是包括贺晓英爷爷在内83位烈士的诞生地。1986年,洪家关光荣院院长顾菊香找到高考落榜后做了5年临时工的贺晓英,“到我们光荣院当服务员怎么样?”贺晓英满口答应。
1990年,顾菊香退休,贺晓英从她手里接过接力棒。与她共担使命的,还有顾菊香的儿子韦先科。在他们的心中,这种传承意味着光荣与责任。
31年来,贺晓英先后照顾了123位革命老人,为90位老人养老送终、披麻戴孝。贺晓英把这些老红军、老赤卫队员、老八路、老战士和烈士的亲属,当自己的爷爷奶奶、亲生父母一样照顾。“我图的啥,我真的不知道。我讲不出什么大道理,他们(烈士)连命都不要了,相比我做的这些事情,苦点、累点又算什么呢?”
56岁的贺晓英简历平淡,没有时髦的语言,有的只是身体力行。
元帅故里像一锅开水沸腾起来
“有人问我,父亲当局长,能不给安排一个好工作?”
贺晓英与洪家关光荣院的情结很深,小时候,身为县民政局局长的父亲会经常带贺晓英去光荣院,听老人们讲革命故事,“为保护红军伤员,带着儿子跳悬崖的汤小妹的故事,我是听一次感动一次。”贺晓英说。
当年贺龙起事洪家关,族兄贺连元一直跟随。1930年,贺连元在战斗中牺牲,留下年轻的妻子汤小妹。1931年,贺龙来到汤小妹家,托付其照顾留下的6名红军伤病员。敌人来追捕伤员,汤小妹将伤员藏在山洞里,自己带着儿子跑向山顶引开敌人,最终跳下悬崖。
爱与崇敬的种子一旦播下,终会生根发芽。贺晓英的人生在1986年发生转折,老院长邀请她到光荣院当服务员,她二话没说就应了下来。
消息一传出,元帅故里像一锅开水沸腾起来,有人说好,有人说不好。“贺晓英的爷爷是为革命牺牲的烈士,父亲贺兴家又在县里当局长,能不给安排一个好工作?”
家里的亲戚也反对,“你这么年轻,能把侍奉老人的活干好?”
在学校时的贺晓英是一个热血青年,热爱打篮球,曾代表县里打过比赛,积极向上、追求进步。她一时弄不明白,在光荣院当个服务员,怎么就是不上台面、脸上没光的事?
她跑到县里将想法告诉了爸爸。“爸爸问了我一句,你到底想好了没有,要想好了就别三心二意。还开导我侍奉光荣院的老人是份高尚的工作,只要做得好,你就贵气。我当时提着嗓子跟爸爸说,一定不给您丢脸。”
在一片质疑声中,贺晓英干起了护理员。刚入院时,苦活累活她抢着干,天天从井里挑水、到后山砍柴、在厨房做饭。一有空,她就缠着老人们讲革命故事,听完后,还会为老人们唱一首红歌,作为对老人们的回报。老人们都很喜欢她,“这个小孩儿很不错”。
照顾一个老人,就是守护一段历史
“没有他们的昨天,哪会有我们的今天?”
活泼的贺晓英为光荣院注入了活力。她说:“照顾一个老人就是守护一段红色革命史。”
1958年,洪家关建院时迎来了第一位革命老人戴桂香。她是贺龙元帅堂弟、红三军第二师师长贺锦斋烈士的夫人。贺锦斋1925年在石门泥沙与敌人遭遇战斗中不幸壮烈牺牲,年仅27岁。
彼时,戴桂香与贺锦斋结婚不到两年,年仅24岁的她立志守节,终身不再嫁。她没有被反动派的嚣张气焰所吓倒,继续为贺龙元帅做情报工作,经常接应、掩护红军伤病员,身上落下了不少伤病。
戴桂香老人在光荣院度过了37年。从贺晓英进院当服务员后,就由她一直侍候。
“戴婆婆一直把我当作孙女,我也一直把她当作是自己的亲婆婆。”有一天下午,戴婆婆想吃家乡做的糯米甜酒。当时,小镇上没有,贺晓英就去十多公里外的县城去买。好不容易买到了糯米甜酒,可天色已晚,没有班车了,她就摸黑步行回到光荣院,让戴婆婆及时吃到了糯米甜酒。
贺晓英整整侍候了戴婆婆10年。戴婆婆去世前两年,卧床不起,贺晓英硬是一口一口地喂饭,帮她洗脸洗澡洗头。1995年,90多岁的戴婆婆离开了人世。弥留之际,还一声声地呼唤:“英儿,谢谢你,我的好孙女。”
烈属余秀英妈妈长期孤单一人,因思念丈夫过度,临终前的一段时间患上了抑郁症。贺晓英白天一有时间就陪她说话,夜里怕她孤独,就和她睡在一起,一睡就是40天。余秀英活到95岁,临终前掏出两块银元,对贺晓英说:“女儿,这两个光洋我一直舍不得花,现在也没用了,给你留个念想吧。”握着这两块银元,贺晓英泪如雨下,这个念想有千斤重!
“没有他们的昨天,哪会有我们的今天?”贺晓英说,天天能为亲人做饭、洗衣、挑水、劈柴、搞卫生,时时刻刻能为亲人洗脸、梳头、剪指甲,没有什么比这更幸福的事。
光荣院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
“你是我们的女儿,看着你受累,哪有做大人的不心疼的。”
1990年,老院长顾菊香退休,她把担子交给了贺晓英。“老院长对我寄予了多大的信任和希望啊,我知道当院长不是减轻了我的担子,而是加重了我的责任,过去是老人们要我服务,从现在起我要把要我服务,变成我要服务。”
院里年龄最大的88岁,最小的60岁。贺晓英暗自记下了每个老人的生日,每逢老人过生日时,都要做一碗长寿面,打上4个荷包蛋,送上生日礼物。她还在县民政局查阅老人的档案,以便针对性地服务。
2011年,82岁的谷伏登老人患了胃癌,想吃枇杷。可枇杷已过季。贺晓英就到光荣院的后山去找野生枇杷树,找了大半天,终于在山坳里找到了树上没掉的三颗枇杷。80多岁的伤残军人詹进成中风后卧床不起,3年多全是贺晓英照顾。刚开始,詹进成很不好意思:“我一个臭老头,你是女人家,不好意思。”可贺晓英说“哪有父母与儿女相互忌讳的。”
光荣院是革命老人的家,更是贺晓英的家。“让老人们吃好、住好、休息好是我的工作。”贺晓英每年种6亩地,让老人们时时吃上新鲜蔬菜,每年养七八头猪,为老人改善伙食。桑植是山区,气温很低,老人要烤火,为了确保安全,她总是最后一个睡觉。
老人们看到贺晓英忙了院里忙地里,他们坐不住了。他们用国家发的零花钱买了锄头,纷纷下到地里帮忙干活。贺晓英不许,他们说:“你是我们的女儿,看着你受累,哪有做大人的不心疼的。”一时间,身体好的老人们自发成立后勤组、生产组、卫生组,身体好的帮着照顾身体差的。
退伍老兵梅枪海2015年9月入院,一来就感到很温暖,像一个大家庭。“我们真心心疼她,心甘情愿帮她一起干,因为我们是一家人。”
“家”文化深入到了每个老人的心中。有一年,桑植县民政局把洪家关光荣院5个老人“调”到县城敬老院去,他们不习惯,最后硬是吵着闹着回到了洪家关。
对为民爱民的坚守在一代代传承
“你(贺晓英)要回去过年,那老人们怎么办呢?”
31年,贺晓英都是和老人们一起吃团年饭,与亲人团聚的时间不到两个月。其实,家庭更需要她。
1985年,贺晓英与韦绍平结婚。公公韦运金是桑植县民政局副局长、她父亲的副手。大家都说门当户对。次年,贺晓英进入光荣院工作。没想到结婚后第三年,韦绍平不幸患上脊椎管畸形压迫神经症,不久半身瘫痪。
贺晓英一边要照顾光荣院里的老人,一边要抽空回县城照顾丈夫和年幼的孩子。看着儿媳这么累,公婆十分心疼。公公婆婆从城里搬到洪家关,帮贺晓英照顾丈夫和两个孩子。
贺晓英一直对公公婆婆心存内疚,没有为他们尽一天孝,不是一个好儿媳。
但78岁的公公韦运金不这样看,在他心里,儿媳妇诚实、守信、敬业、孝顺。韦运金是个老民政,在民政局干了20多年。他说:“民政工作要做好必须用实实在在的作为去干,这个岗位离不开她,不仅需要我们从心里支持她,更要从行动上支持她。我退休时曾向县领导提了个请求,想将她调到局里工作。但后来我没有坚持,我始终在想,这里真的需要她,也没有人比她更合适。到哪里都是工作,你(贺晓英)要回去过年,那老人们怎么办呢?”这个民政家庭将民政为民爱民的理念刻进了骨子里。
在洪家关光荣院,传承也是一股重要的力量。老院长的儿子韦先科在光荣院当服务员也有27年之久,母亲近30年扑在光荣院的经历一直在激励他。10年前,他的妻子身患精神疾病时,他想过离开光荣院,但终究因为这份传承的责任而放弃了这个想法。他的孩子看到这样的情况,承担起了照顾母亲的责任。
院里的老人们说,贺晓英身上有着蜡烛的精神,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给予大家最大的能量。他们如同孩子一样希望贺晓英永远年轻不退休,更担心她的继任者会是一个怎样的人?
真正的爱,说不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