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报》2017年3月28日头版)
本报记者 王 铭
从河北省石家庄市公安局退休的老兵王新法,带动一批志同道合的退役、现役军人、军属和社会志愿者,来到千里之外的湖南省石门县南北镇薛家村义务扶贫,成立“与民共富军人团队”,个人捐资100余万元,引领村民走上脱贫致富道路。2014年4月,王新法被全体村民推选为 “名誉村长”。2017年2月23日,在村里商议扶贫工作时,他因劳累过度突发心肌梗死不幸去世,享年64岁。3月17日,湖南省委、省政府追授王新法同志“扶贫楷模”荣誉称号。
王新法将共产党员与军人的信仰融进血液、刻在心里。一身迷彩、一双胶鞋、一双雨靴、一个军礼是他的标配;开山修路有危险,他带头签下“生死状”,寻找水源下溶洞有危险,他让村民靠后自己先上;他出资修建“山河圆”烈士陵园,集中安葬在当地牺牲的68具红军烈士遗骨,树立了一座精神丰碑;运用《村规民约》以及留守儿童的力量推进乡村治理、移风易俗,让村里有了朝气;出谋划策发展产业经济,建成1200亩生态茶园,成立农业科技公司,打造了致富的“绿色银行”。
王新法的经历如同一张试纸,敏锐地考验着社会和裹挟其中的每一个人。那些我们视之为感动的是他的身体力行,都是他充满正能量的付出。他个性突出,好强、倔强,认准的事情不干好不罢休。但他同样充满智慧,擅做群众工作,为了记住村民们的名字,他给许多人取了“时尚大姐”“蜜蜂妹子”这样有趣的绰号。他生前甚至不愿接受采访,更不想成为典型,但留给薛家村的“精神遗产”,正是新时代退役军人群体所共有的、那些支撑他们选择决断的关键逻辑——忠诚与信仰。
自2013年开始,随着王新法的到来,让武陵山深处默默无闻的湖南省石门县薛家村渐渐有了名气。这个曾经的上访村伴随着“名誉村长”王新法带来的一次次“头脑风暴”,不仅于2016年顺利脱贫,还变成了“省级文明村”。
薛家村离县城近140公里,封闭、贫困,没有支撑的致富产业。10年前由安家、薛家两村合并。全村309户近1000人中,有五保、低保等困难户87人,因贫离异家庭达到22户,30岁以上未婚男女41人,三分之一以上的村民在外务工,留在家里的多是老人与小孩。
“要改变大山里的现状,首要在人心的改变。”王新法认准这一点,坚持做了一件事情——通过乡村治理创新激活村民脱贫过程中沉睡的力量,带领群众转变观念、移风易俗、发展产业。这些行进中的改变,正是推进乡村民政民生工作创新发展的鲜活样本。
一次次思想的碰撞,让薛家村村民逐步树立起自主脱贫的信心,义务投工投劳参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蔚然成风,人均年收入从4年前的不足2000元增加到6000元以上。如今,对村民们来说,他们告别的不仅是一位“名誉村长”,还是一位扶贫引路人、首席营销官,以及一张薛家村的“活名片”。
要做“人”这篇文章
引领村民观念转变
一边是铁了心来扶贫,另一边是雾里看花。
在经过两年考察后,王新法将扶贫点定在石门县的薛家村。2013年,退休后的王新法背着一个大行李包,带着几样健身器材、锅碗瓢盆以及干粮,来到了薛家村。一时间,外界说薛家村来了个老板。
在村民曾德平家住了两个晚上后,他直嚷嚷:“我是来扶贫的,能不能安排一个条件差的地方?”两天后,他住进了曾德平二哥家弃用了的一所木房子里,在门口挂起了“与民共富军人团队指挥部”的牌子。
此刻,王新法与村民们的心思分属两个不同的时空:一边是铁了心来扶贫,另一边是雾里看花。
在一段时间里,总会有几个人活跃在薛家村大山里不知名的角落,这里敲敲、那里看看。“他觉得新鲜,我们也觉得新鲜。只要一听说哪儿有个洞、哪儿有个峡谷,他就非得去看看。陪着他穿山钻洞的那些日子,去的几乎都是以前从没到过的地方。”曾德平说,陪了几天,大家都吃不消了,只好轮班陪着王新法。
村主任贺顺勇记得,最危险的是村里后湾山顶上的硝洞。“爬到山顶就用了半天时间,山洞里什么也看不见。把头上戴的矿灯打开,洞里死一般沉寂,说句话整个山洞都嗡嗡作响,往坑里丢个石头好久才听到回音,没人敢再往前挪步。”王新法一定要下去看看,大家拦不住,他说自己当过侦察兵,不害怕。(下转2版)(上接1版)
不久后,在村里的一次大会上,王新法从环境卫生、移风易俗等方面谈了看法。他说得最重的一句话是:“薛家村的山水漂亮但没有特色,必须做好‘人’这篇文章,把村子打造成精神文明的高地。”
村民们听了既新鲜,又感觉摸不着头脑。会后,曾当过村支书的曾德平说:“王新法是个不安生的人,有头脑、点子多,要按照他的设想干下去,我们不累倒才怪,干脆找个理由让他回去算了。”
这番话传到了王新法的耳朵里。他对曾德平说,你就是个“软书记”,党员干部不带头,不铆足劲,村里哪会有出路?
在乡亲们怀疑的目光里,王新法不动声色地在村里忙活开了,自掏腰包为低保老人拉通生活用电,购置100盏节能灯泡、30多台烤炉,免费分发到困难家庭中,走村入户摸底村情村貌,拿出了薛家村建设生态旅游村和红色旅游村的构想。
修建“山河圆”烈士陵园树立精神丰碑
“有了精气神儿,再去拔穷根儿!”
打造精神高地,王新法找到了一个契机。走访调查薛家村六塔山时,同行的村干部向他讲述了86年前发生在六塔山的悲壮故事:
1931年9月,工农红军第四军独立团二营被敌保安团偷袭,为掩护部队突围,红四军一个连与敌人战斗,弹尽粮绝,退至薛家村六塔山“剪刀峡”绝壁顶上,68人舍身跳崖,壮烈牺牲。当时一些农会会员在“剪刀峡”里找到68具红军战士遗体,偷偷掩埋在了村里的5个地方。
“一定要请烈士回家,让乡亲们传承烈士精神有寄托之地。有了精气神儿,再去拔穷根儿!”他建议把六塔山顶319亩荒山改造成烈士陵园,一部分安葬烈士,一部分作为村里的公墓。
2014年3月,王新法捐出12.8万元,买了红绸子和3.5万株油茶苗。村民们感动了,不到一个星期,村里妇女绣制了68面五星红旗;一个月里,村里的能工巧匠赶制了68口小棺材;自发捐赠3000余株楠木、红豆杉、桂花等树苗,栽种到了六塔山上。六塔山海拔1190米,山路崎岖,到处是悬崖,他和村民们硬是开出了一条6公里长的盘山路,复垦了六塔山顶的荒山。
王新法为六塔山烈士陵园取名“山河圆”,寓意“烈士回家,山河圆梦”。2014年3月31日,在“山河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乡亲们从四面八方赶来,举行了“请烈士回家”公祭活动。
村民们自此认定了王新法是真来干事的人。紧接着的4月,村委会换届,全体村民一致表决通过王新法担任名誉村主任,此后大家都称他“名誉村长”。
这一年的农历小年,村干部和群众敲着锣鼓、吹着唢呐给王新法拜年。王新法发现村民白芳梅手里提的是几个连根带叶的大萝卜,他指着青菜问:“大妹子,这是什么讲究?”白芳梅脱口而出:“这代表您四季常青!”他又问:“那大萝卜呢?”白芳梅又说:“这代表您根深蒂固!”
推动殡葬改革移风易俗引来投资
“我的家人不会让我留在这样一个只认钱连一点乡情都没有的地方。”
薛家村是个传统的土家族村落。土家族历来尊宗敬祖、视死如生,人死后择吉日、看风水,大大小小、新新旧旧的坟茔散落在房前屋后、田间地头,侵占了耕地,影响了观瞻,吓跑了投资商。有村民说,家里只有5分地,3个亲人的坟地就占了3分多地,剩下的一点地种苞谷。
借着“请烈士回家”活动,王新法顺势动员村民把葬在田间地头的先人祖坟移葬到六塔山上,倡导村民逝世后统一安葬,倡导文明殡葬,“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
“他跟我提起迁坟的事后,我吓了一跳,以前想过,但真不敢动。”村支书覃遵彪说,那时多数村民拒绝迁坟、生态安葬。还没硬化的盘山路更是难走,徒步到六塔山顶都要花上两三个小时,更何况把祖坟迁上山?
这时,村里发生的一件事情让王新法看到了转机。王新法将这件事情当成了打开村民思想的钥匙。
2014年4月,50岁的单身汉申大红因病去世。因申大红生前贫穷,没有经济能力与其他村民进行“礼尚往来”,所以去世后没人给他抬棺送行。80多岁的老母亲向村里提出,把儿子“送上山”,但村集体也没有钱,为难了。
王新法嚷开了:“如果是这样,那么背我也要把他背上山去!背上山安葬后,我会扭头就离开这里,我的家人不会让我留在这样一个只认钱连一点乡情都没有的地方。”
村“两委”触动了,马上开村广播,“全村共产党员上!”全村37名共产党员都来了,义务帮忙的村民也来了130多人,浩浩荡荡地送完了申大红的最后一程。
覃遵彪说,“‘名誉村长’生前经常跟我说,信仰、信心、信任的缺失,是群众工作难做的重要原因。必须找回党员的责任感,找回党员的荣誉感。”
去年,常德市经投公司决定在薛家村开发旅游产业,从动员到迁坟,只用了19天,村民们共迁出亲人遗骸107具,就地深埋202座,一律不留坟头,生态、节地、环保的殡葬新风尚在薛家村落了地。
我是带着思想来的,不是带着私欲来的
“村干部、村里的共产党员先上,我坚信我们的老百姓会跟着上!”
“我是带着思想来的,不是带着私欲来的,薛家村人好水好山好,就是经济条件不好,一定要改变它。”王新法说。
在修村里的峡河公路时,因为沿线到处是悬崖绝壁,有上万方岩山需要打钻爆破。这是一项危险又费钱的工程,村主任贺顺勇主张承包出去。王新法坚决不同意,一定要组织老百姓自己干,为此他们发生了激烈的争论。
“一万多个立方,光打钻工资就15万元,我们哪来那么多钱?这路还修不修?”王新法掰着手指头算账,“要老百姓一起干,不只是省钱,最重要的目的是凝聚人心!只有大家心往一处想,都出一份力,才可能尽快脱贫!”
“说到这里,我才明白他的良苦用心。但我还是担心发动不了村民。”贺顺勇说。
他说:“我们不摊派义务工。我先上,村干部、村里的共产党员先上,我坚信老百姓会跟着上!”
“出了事故谁负责?”贺顺勇依旧犹豫着。
王新法又生气又着急,说:“哎!你这个村长胆儿怎么这么小,什么都怕?”
结果,王新法当场写下了一份“生死状”:“如果出现不测,由我自己承担,绝不给他人添责。”真就如他所想的一样,修路开工后,乡亲们自发地来了。有17个人和他一样按下了血红的手印。
薛家村安家片以前没有桥,孩子们上学要脱了鞋打赤脚蹚河过去,遇到大水的时候,还要动用铲车接送过河。“安家片安家片,有桥才能真安家。这桥要修。”2014年底,为修这座桥,王新法就近住在农户家里20多天,睁眼就往工地跑。
6组饮水水质含磷值高,王新法在薛家村的山群钻了半个月,最终敲定六塔山山腰间一汪泉水作为水源地。连续奋战25天,修建2个蓄水池,水管接通到6组20余户人家,还同步解决了上百亩茶园的灌溉问题。
修桥修路让安家、薛家两片成了真正意义上的薛家村——
修路架桥的那段时间,原来为了几块钱都要争吵的村民,却争先恐后投义务工。村委会做了一个统计,仅2014年,全村义务投工达到了3000多个,安家、薛家两个片的群众争着比谁出工多,甚至连邻村的党员都翻山越岭跑过来帮忙。
在修村道时,一段公路要经过村民彭礼杰的玉米地。玉米还未成熟,彭礼杰妻子宋玉琴流着眼泪一一摘下,不要村里一分钱补偿。“要说不心疼,那是假的,可一想到这是村里的大事,就真的没什么了。”彭礼杰说,大河有水小河才能满。
以前凡事“向钱看”,现在更多的是向前看
“一个外乡人吃自己的饭、用自己的钱为薛家村干事,我们更加没理由当旁观者。”
在74岁的退休老师覃事琼眼里,王新法办事与众不同。“他最初来薛家村调查情况时就跟我谈了愿望与理想,我不相信;我跟他说,我是要见着石头过河的。”
王新法说:“覃老师,村里留守在家的小孩很多,都是爷爷奶奶带的,我想把孩子们组织起来,搞一个活动小组,我们要以身教人,光给钱改变不了这里的现状,请您支持我。”覃事琼老师答应了,决定做个牵头的志愿者。
2014年8月20日,这个名叫“我看是非我看美”的小组成立了,王新法和他的团队捐了30多台摄像机。小组的主要成员都是村里及临近村的留守儿童。每逢周末,孩子们或陪伴空巢老人,或维护村环境卫生,或用手中的摄像机拍摄记录他们眼中的美与丑、是与非。或写成广播稿,在村里的广播站播出真善美和脏乱差,村民们谁也不愿“点名出丑”。孩子们通过这个活动为自己认知世界打开了一扇窗,12岁的向央刚到活动小组时,连话都不敢讲,通过半年多锻炼,不仅讲话流利,写作水平也提高了不少。
创造性地用留守儿童“我看是非我看美”小组促进群众自治,只是王新法推动乡村治理的一个切入口。近几年,他与村“两委”一道,创新模式,让群众唱主角。每月农历初四举办“美丽乡村讲坛”“农民学习日”“三会一课”(支部会、党小组会、党员大会和上党课)真开真讲,事事先拿基本方案,供村民代表大会、村民理事会商议修改并投票表决。176字的村民公约,镌刻在青石上,矗立在村门口,治家格言户户张贴,家家遵守。一次,邻村两个人来薛家村河道里钓鱼,王新法硬是没收了钓鱼竿,让他们写了检查才放行;借住在金兴弟家修桥修路时,金兴弟偷偷在河道里捕了鱼,请他吃饭,王新法气得没拿筷子。
经过这一场场思想上的碰撞,村民的认识提高了很多。人送外号“张镇长”的村民张昌厚,是个老上访户,他说如今再不想要这个绰号。他一度得到王新法的“重用”,作为修桥的召集人之一。他说,一个外乡人吃自己的饭、用自己的钱为薛家村干事,我们更加没理由当旁观者,以前凡事“向钱看”,现在我们更多的是向前看,感觉有奔头。
发展生态茶产业打造“绿色银行”
“你们喝生活茶、让别人喝大众茶,你们的良心对得起谁?”
为了彻底挖断穷根、摘掉穷帽。王新法提出了发展“两色”经济的新思路:“红色”是打造红色旅游,“绿色”是发展有机茶叶产业。
薛家村有种茶传统,但茶园分布稀散,茶叶质量不高,卖价不好。他对村民们说,愿意按每亩50斤5000元保底价收购他们的茶叶,并且每亩产茶超过一斤多给100元,条件是茶叶不能打农药。可在村民们看来,不打农药,茶叶就容易被虫子吃掉,原来茶叶至少一年收四五次,现在最多收两次,显然不划算。
王新法发现了一个细节,村民们会将没打农药的茶叶预留。他就问:你们这是做什么?村民们说:这个是生活茶,卖出去的是大众茶。王新法怒了:“你们喝生活茶,让别人喝有农残的大众茶,你们的良心对得起谁?不做安全茶、健康茶哪里会有出路?”
王新法找到了那个第一个要赶他走的曾德平。“他拉着我做试验,要我挑个头,按标准化管理搞,三亩给我1.5万元,要求无农残,亩产达到50斤。”曾德平说,第一年产量只达到预定目标的75%,但王新法还是坚持给了他事先约定的1.5万元。
第二年,试验继续,他俩一起下田干,终于成功。这一次,他按每亩7500元给曾德平进行了结算。
薛家村的土壤具有天然富硒属性,王新法多方奔走,请专家支招,利用自然气候规避虫害,引用先进有机生态肥料,做到了无农药残留。他随后成立茶叶专业合作社,请苏州的专业公司检测当地茶叶微量元素,与高校茶叶专家团队合作成立湖南五行缘农业科技公司,注册了“名誉村长”茶叶商标,将专家的研究成果推向市场,让茶园变成了村民们的“绿色银行”,使全村的人均收入突破了6000元。
他将自己留在了薛家村
信仰是一份神圣的寄托,它会是一道光,告诉你该去哪里。
在王新法的感召下,越来越多志同道合的退伍军人加入义务扶贫工作队伍,薛家村“与民共富军人团队”人数达到140余人。转业军人刘大毛是王新法军人扶贫团队的一员,他送给扶贫团队一台吉普车。这台车,成了村民的“公用车”和“救护车”。团队成员曾德美、谢淼退休到了薛家村驻村扶贫,已融入到村民之中,成了薛家村的一员,“我们将继续举起这面旗帜,在这里完成他尚未完成的事业,踏着他的足迹继续前进。”
短短4年时间,王新法和他的“与民共富军人团队”多方筹措款物,带领村民拓宽村道10多公里,架设桥梁6座,劈山炸石修建山道5公里,把村通组道路修到了30多户村民的家门口。王新法在薛家村过了3个年,除了忙村里的大事,其他时间都是陪村里老人过的。今年春节期间,他在微信朋友圈里写道:
“1月27日,今天除夕。‘与民共富军人团队’祝各位战友、亲朋好友、父老乡亲过年好!晚上,在南北镇敬老院,和吴光荣院长、敬老院的全体老人共进年饭,我数了一下,20个菜。”
“1月28日正月初一,看望薛家村65岁残疾村民孙红登,送上节能灯泡。看望薛家村90岁村民赵德梅老人,送上节能灯泡。”
“1月29日正月初二,看望薛家村86岁抗美援朝老兵田玉树,送上节能灯泡;看望残疾村民王腊英,送上节能灯泡;看望生活困难村民唐培汉,送上节能灯泡。”
王新法把心交给了薛家村,留给家人的时间太少太少。自从来到薛家村,他和亲人待在一起的时间不到两个月,其中有一部分时间还是妻子、女儿、女婿来薛家村看他。独生女儿王婷结婚,他因为碰上村里修建下河路没有到场;去年底与家人约定一起到海南过年,但因为修桥抢工期再次爽约。
妻子孙景华理解他,从没抱怨过他,第一次来薛家村考察还是她来的。女儿王婷最初并不完全理解爸爸,但看到薛家村的改变,真正懂得了父亲的心。她给王新法所发的微信做过评论:在这里没有人拿一分钱,在这里没有人和政府叫板,在这里甚至要腾出自家的薄地和房基。为什么?因为大家心里有希望,改变山村的希望,改变命运的希望!这个希望与其靠社会,不如靠自己。
信仰是一份神圣的寄托,它会是一道光,告诉你该去哪里。如果脱去“名誉村长”的外衣,王新法的内核便是信仰生长的力量。这个精力旺盛、视野开阔的老兵牺牲在薛家村后,家人们和村民们将他留在了薛家村六塔山顶。他身体力行地走进了薛家村村民的心中,并进入了薛家村人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他带给薛家村的改变,远不只脱贫那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