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无障碍

中国政府网|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湖南省政府门户网站无障碍浏览|

首页>信息公开>媒体

人民日报:医养结合探新路

信息来源:人民日报  时间:2020-07-31 08:22      

湖南湘潭市第六人民医院康养床位常年入住率超过95%
医养结合探新路




  湘潭市第六人民医院(湘潭市养老康复中心)外景
  唐剑辉摄



  湘潭市第六人民医院医生在查房
  甘纪平摄



  湘潭市第六人民医院康养区入住老人在进行手工制作
  甘纪平摄 



  引子

  2000年至2019年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从1.26亿人增至近2.54亿人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从10.2%上升至18.1%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

  在我国正在加快建设的养老服务体系中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是重要惠民举措去年10月国家卫健委、民政部等12部门联合出台《关于深入推进医养结合发展的若干意见》着眼近年来各方反映较多的制约医养结合发展的堵点、难点问题提出多项政策措施

  4年前为探索建立符合国情的医养结合体制机制原国家卫计委、民政部确定了第一批国家级医养结合试点单位湖南省湘潭市名列其中近年来湘潭结合实际先行先试积极探索促进医养结合的有效形式今年3月湘潭市第六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湘潭市六医院”)医养结合经验被国家卫健委确定为“全国医养结合典型经验”

  医养结合难点在“合”关键在“合”多年来湘潭市六医院坚持在“合”字上做文章由一家曾经举步维艰的二级医院转型发展为活力迸发的医养结合机构康养床位常年入住率超过95%

  

  从居家养老到入院康养

  一位老人的养老选择

  早晨6点半阳光照进阳台85岁的杨蔚兰正在洗漱房门半掩

  “杨老师需要带早餐吗?”护理员周雪群的声音照常从门口传来

  “今天不需要了自己做哩”杨蔚兰踱进厨房她的身后是一间不大的起居室陈设简单家电齐全大小物件收拾得整洁有序白居易的诗句“自静其心延寿命无求于物长精神”张贴在墙上红色的纸张给屋舍增添了暖意

  这就是杨蔚兰日常居住的地方——湘潭市六医院老年康养区医院坐落于城区中心离蜿蜒流淌的湘江不到1.5公里绿树环绕闹中取静

  “就在这儿养老啦!”杨蔚兰笑道

  两儿一女子孝孙贤杨蔚兰为什么要到医院来养老?

  这要从一场急病说起2016年老伴去世后她的身体状况也大不如前子女工作在身没法24小时陪护2019年初的一天半夜老人突犯眩晕症身边却一个人都没有她强撑着扶着桌椅挪到电话机旁拨通邻居家电话求助打这之后杨蔚兰觉得居家生活不是办法当年3月她住进了湘潭市六医院康养区

  与居家相比这里有何不同?

  “喏!”老人伸手一指:房间墙壁装有扶手通往阳台的门槛被抹平起居室的床头安装有紧急呼叫装置……

  硬件设施的适老化改造让杨蔚兰住得舒心而让她安心的则是这里提供的康养服务

  平日里杨蔚兰就像在家时一样上午去楼下的树林里散步与同楼的老伙计们聊聊天下午就在房间里读读书、看看报不同的是大楼里有周雪群等护理员24小时守候但凡有紧急情况总能第一时间赶到老人身边

  “最让人踏实的是就医有保障”杨蔚兰说自打住进来后她和儿女再没有因为她的就医犯过愁“住在这里医生护士就在身边放心”因为常去查心血管疾病杨蔚兰还加了科室医生周翠琴的微信可以随时问诊

  在湘潭市六医院康养区住着500多位老人他们大都曾面临和杨蔚兰同样的问题:身体好的时候遛园子、话家常一切如常可病来如山倒老年人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和生活照料需求叠加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然而现实情况却是大部分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相互独立“养老院看不了病医院养不了老难得碰上这样既能看病还能养老的地方”杨蔚兰说

  医养结合服务费用如何?

  “康养费用主要由三部分构成:床位费、基本伙食费和护理费”湘潭市六医院院长向明凯介绍根据房型的不同单张养老床位每月费用分为1300元、1500元、1600元三个等级伙食费每月660元护理标准根据老年人健康程度的不同分为五个等级每个等级又按照护理员一对一、一对二乃至一对多等不同情形执行不同收费标准:全失能老人的护理等级最高若选择一对一护理项目则每月需护理费4800元余下随等级的降低和护理对象人数的增加护理费用递减最低每月900元

  生活尚能自理的杨蔚兰选的是每月900元的护理项目凭每月5000元左右的退休工资康养费用能够承担

  从综合医院到医养结合

  一家二级医院的转型发展

  “养老+医疗”让湘潭市六医院赢得了大批老人的青睐“现在看这条路我们走对了”回顾医院的转型之路向明凯感慨不已

  2009年10月向明凯接任院长第二天打开医院账目一看倒吸了一口冷气包括退休职工全院在编256人但年业务收入只有295万元“即便医院零成本运营也难以足额发放职工工资

  始建于1962年的湘潭市六医院前身为湖南省总工会湘潭职工疗养院在上世纪末的改革中曾经尝试走综合医院的发展路径然而受制于医疗条件、人才队伍等因素吸引不了多少患者就医始终难有起色

  何去何从?上任伊始向明凯带着医院职工深入调研意外发现整个湘潭市没有医院主打老年康养而作为老工业城市湘潭市老龄化程度位于湖南省前列养老服务需求量大

  “医院是公益类事业单位但即便服务社会也要走差异化发展之路”大调研大讨论中向明凯提出“能不能专注老年人慢性病诊治发展老年康养?”

  设想一出质疑的声音不少——早些年医院也试着搞养老服务可是二十几张床位都住不满

  “尚有自理能力的老人大多对住院养老不太接受以办医院的思路做养老自然行不通”向明凯耐心解释、沟通“现在湘潭市六医院实行市民政局行政主管、市卫生局行业监管建一所以养老为主的医院可以说是近水楼台先得月

  共识凝聚了2009年底这家公立二级医院开始坚定转型:做强“里子”致力“大病可医、小病可疗、无病可养”为老人提供医养康护一体化服务建好“面子”“房间不能做得像病房一样被服不能像病号服一样”医院改造出200余张康养床位并对病房实施适老化改造打造像家一样的舒适环境

  从医疗救治到健康管理

  一种医养融合服务模式的探索

  “梁老伯!”正在湘潭市六医院康养区巡查的医生汤冰心走进1012房间给梁秋云老人检查身体一年前的情景汤冰心历历在目

  那天巡房汤冰心发现一向健谈的梁秋云口角歪斜口齿不清当即怀疑其发生脑梗塞“护士推车!”十多米外楼层里随时待命的护士、护工疾步赶来

  “马上做CT检查通知急诊准备!”汤冰心一边布置一边对老人做必要的救护处理

  老人被送去急诊一检查果然是急性期脑梗塞立即被安排住院治疗

  一个月后梁秋云病情好转出院让大家欣慰的是由于诊治及时老人无后遗症

  “老年人急性病症黄金处理时间是关键”湘潭市六医院门急诊部主任胡赛介绍为确保老人在发病时第一时间得到救治医院在康养区每个楼层配备了由专业护士转岗的楼层主管同时确保住进来的每一位老人都有一位门急诊部的责任医生对接服务

  推进医养融合让养老有“医”靠湘潭市六医院探索的脚步未曾停歇

  起初医院尝试由住院部管理康养老人但试行不久就发现新问题——住院部按科室对病人分类管理病人和专科医生是强对应关系而康养老人可能罹患多种慢性病难以按对应科室分层居住、分区管理

  后来医院又从相关科室抽调30名医护人员专职服务康养老人结果却因入住老人时多时少医疗资源固定配置增加了运行成本

  最终康养老人由门急诊部负责“门急诊部的10名医生多是全科医生对老年人可能出现的各类疾病都有一定处理能力”胡赛说“从门急诊部到康养区有条便捷通道走过来不过3分钟一旦出现紧急情况可第一时间为老人诊治

  倘若病情严重超出医院救治能力怎么办?近年来依托医联体建设湘潭市六医院畅通与湘潭市中心医院等其他医院的转诊通道

  4月11日因呼吸病症加重79岁的龚淑君老人从康养区转至住院部CT检查发现老人并发有脑梗塞症状医生立即拨通湘潭市中心医院急诊科电话马上转诊

  除紧急状况下的医疗救治湘潭市六医院还建起一套较为完整的巡房、检查、处理等方面的规章制度加强康养老人的日常健康管理

  “盛奶奶!”楼道里胡赛见到正坐着休息的盛素兰亲切地唤一声

  像见到了亲人老人家握住胡赛的手“走上家去

  盛素兰扶着助行器在前边慢慢地走胡赛在后面小心看护着老人“盛奶奶做了髋关节手术前段时间还动不得现在刚能走

  胡赛对老人的身体状况一清二楚每周至少两次她都要抽出时间为盛素兰检查身体评估其健康状况指导老人医疗用药、饮食营养

  “除了心中有数还有档案记录”胡赛说着拿出盛素兰的医疗档案从老人第一次入院时的体检报告到其后多次检查、各项指标变化都记录在案

  “从紧急情况的处理到日常疾病的诊治让专业医疗资源融入养老各环节就能有效提升医养结合的质量和水平”向明凯深有感触

  从技能培训到院校合作

  一支养老护理专业队伍的打造

  “不就是照顾人吗谁不会干?”入职湘潭市六医院前曹立军不认为当护工是个技术活儿在老家湖南益阳收拾庄稼做活儿她麻利得很

  两年前入职顺顺利利可医院没让她直接上手而是先上课

  来讲课的是养老护理员工作部主任李坤玉课程内容是协助老人翻身先关好门窗防止走风和老人沟通告知要准备翻身了老人筋骨弱不能用蛮力得用巧劲翻侧边垫好被子用准备好的毛巾擦拭身子再就着这个机会给压久了的肌肉按摩……上完第一堂课曹立军惊讶不已“一个翻身竟有这么多讲究!”

  在护工部办公室里李坤玉翻出过去3年的培训计划和护理规程厚厚一摞文件里记录的培训内容从血压测量到心肺复苏覆盖看护要求的方方面面——每周三康养区都会组织护工轮训或听专科医生讲课或是看护工部主任示范教学

  曹立军至今记得第一次给一位中风偏瘫老人换衣服时遭遇的尴尬刚准备给老人脱下袖子老人却“哎哟”一声吓得她赶紧去请教

  这让曹立军认识到“护理无小事事事有门道”:偏瘫老人的穿脱衣看似简单其实不然老人一半的肢体失去行动力脱衣时得先脱能健康活动的一侧再脱肢体失去行动力的一侧穿衣时顺序反过来

  “没经过医院培训这工作恐怕干不好”曹立军感叹“以前我连助行拐杖的高度都不知道怎么调节现在运用海姆立克急救法紧急救助噎食老人也有把握”两年下来曹立军已成长为医院的护理能手

  在湘潭市六医院除日常打针、用药等与诊疗直接相关事项护工已能处理绝大部分服务事项“目前康养区日常只留1名常备医生、3名常备护士其余的可腾出手来从事其他医疗服务”李坤玉说

  从业人员不足、水平参差人才不愿来、留不住是医养结合机构普遍面临的问题湘潭市六医院在全国公立医院中较早设立养老护理员工作部负责养老护理员的日常管理、培训等工作同时参照市场化水平确定薪酬待遇提高职业吸引力“大部分护理员的月工资基本在5000元以上”李坤玉说

  2017年湘潭市六医院还与湘潭医卫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开设养老护理相关专业设立“医养订单班”培养专业化、年轻化的医养服务人才

  “社会对养老护理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对我们的专业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把握好这个趋势未来的职业发展让人期待”医养订单班学生张菥说全班31人今年毕业除部分同学打算完成2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再就业外多数都将从事养老服务行业

  湘潭医卫职业技术学院临床学院院长刘晖介绍:“今年秋季学期开始我们还将增开临床医学专业(医养方向)初步计划开设一个班招收50人

  从强化投入到优化政策

  一种医养结合活力的激发

  躺在床上的母亲虽还说不了话但张晴宇悬着的心终于落了地

  张晴宇的母亲今年93岁了老人家前些年身体就不太好做过一次大手术后行动不便后因脑萎缩等病症语言功能逐步退化开始不记得事不认得人

  不久前老人突然不能自主吞咽此后一连5天无法进食打听到湘潭市六医院有安宁疗护病房张晴宇将母亲送了过来

  “入住安宁疗护病房的老人多是癌症晚期病人、瘫痪并伴随严重并发症患者、器官重度衰竭病人不具备采取主动医疗干预措施的条件我们把治疗的重点放在怎么帮助患者减轻病痛让他们有尊严地走完余生”向明凯介绍

  从2013年建立安宁疗护病房至今湘潭市六医院已为2900余名病患提供安宁疗护呵护好生命最后一程

  从康复治疗、护理到安宁疗护湘潭市六医院医养结合探索不断深入离不开相关政策保障

  眼前的大楼赫然写着“湘潭市养老康复中心”这是由民政部和湖南省政府共建的养老示范项目总投资2亿余元

  提供安宁疗护服务则得益于湘潭市创新医保配套政策:对入住安宁疗护病房的患者医疗报销费用按每天200元的标准包干结算

  在向明凯看来这项政策的作用有二:一是鼓励住在三级医院且符合条件的重症患者从三级医院病房转到这里来减轻对大医院病床的压力减少全市医保资金的支出二是为入住安宁疗护病房的患者减少医疗方面的无效支出

  湘潭市民政局、市财政局还从市福彩公益金中每年拨款50万元设立爱心资助项目:凡在市六医院医养中心连续入住3个月以上具有湘潭市户籍、年满60周岁、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全失能老人或需要临终关怀的老人每月给予300至500元的生活护理费(护工费)补助

  强化投入支持优化政策保障激发了湘潭市六医院的活力医院现有床位1100张其中医养结合床位800张常年入住率超过95%老年康养服务的发展也带动普通医疗诊治服务开展去年医院业务收入超过1亿元

  最近湘潭市六医院又有新规划对医院下属的二级事业单位养老康复中心进行改革打造“六颐苑”养老服务品牌“有的医院想拓展养老服务有的社会化养老机构想与专业医疗资源结合我们就跟他们合作将医养结合经验推广开去”向明凯介绍

  今年年初长沙融城医院养老康复中心的医护人员又来到湘潭市六医院交流学习“从第一次来算起我们已到这里调研学习十几次”融城医院养老康复中心负责人张伟介绍

  4年前这家改制于中国水利水电第八工程局职工医院的二级医疗机构向养老医院转型设置了198张床位但很长一段时间入住融城医院的老人只有个位数

  从医疗资源衔接到护理人员配套再到安宁疗护病房的开设湘潭市六医院派人到融城医院指导“现在我们的养老床位主要是满足安宁疗护老人的需求日常入住率在90%以上”张伟说

  理念移植经验复制湘潭市六医院的探索实践在深化:在湖南株洲成功指导运营一家社区“嵌入式”老年护理院为内蒙古、广东等地的20余家医养机构建设运营提供了技术指导和人员培训等服务……

  湘潭市六医院的探索实践是湘潭市深入推进医养结合发展的一个缩影推动镇街抓好乡村敬老院、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向医养结合型机构转型鼓励医院以转型、改建等方式发展康复医院、临终关怀医院……湘潭市副市长刘永珍说:“我们坚持深化改革、创新机制深化医养结合持续改善老年人健康养老服务努力让所有老年人都能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

信息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人民日报记者 何 勇 申智林

[返回首页]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人民日报:医养结合探新路

13177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