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的重要讲话振奋人心,激发了广大民政人奋进的力量。湖南省长沙市民政局将以精准救助为主线,围绕完善体系、健全机制、创新技术等内容,打好改革组合拳,力求对象界定更加精准、资金管理更加规范、救助工作更加高效。
优化政策体系,织牢民生保障兜底网。长沙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2021年10月出台了《长沙市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实施办法》,实现了从对象申请到主动发现的转变,从解决绝对贫困到相对贫困的转变,从解决单一物质贫困到全面关注民生发展的转变。在社会救助体系架构上,突出统筹城乡发展,突出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兜牢兜实基本民生底线。在社会救助方式上,扩大社会救助服务供给,深化社会救助“放管服”改革,力求精准、高效、温暖、智慧。在社会救助可持续发展上,提升基层社会救助服务能力,强化各级党委、政府职能职责,加大资金投入,鼓励改革创新,激励基层干部担当作为。
健全工作机制,打好深化改革组合拳。长沙民政全面深化社会救助综合改革,健全主动发现机制,确保“一户不漏”。统筹各方力量,按照网格化要求,对辖区常住人口进行定期走访摸排,建立困难群众基本档案,确保精准识别全覆盖、无盲区。健全基层经办机制,确保“最多跑一次”。开展低保审核确认权限下放试点,压缩审批时限,提升救助效能。购买专业机构服务对试点情况进行综合评估,为下一步全面下放打下坚实基础。建立低收入家庭帮扶机制,确保“不落一人”。对城市特殊困难群体等低收入人口进行急难、医疗、住房、就业和基本生活“五帮扶”。
聚焦精准规范,增强困难群众幸福感。市民政局创新技术手段,坚持线上与线下相结合,人工与智能相结合,提高困难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前端”延伸触角,开发“救助通”小程序,提供在线申请、在线签署核对授权、救助对象生存认证等服务,通过核对系统直接获取申请对象家庭经济状况信息(车辆、不动产、工商登记、公积金等),实现精准核算,严把救助申请“入口关”。“中端”动态管理,依托预警信息系统,及时监测在保对象家庭经济状况,并将预警信息及时推送至工作人员手机端,方便核查处理。市级每月对在保对象全面进行信息核对,县、乡、村三级开展全面入户核实走访。“末端”分类帮扶,充分发挥“一门受理、协同办理”平台作用,分层分类落实基本生活救助、专项救助和急难救助,推行“物质+服务”救助模式,引入社工、志愿者等社会力量,为困难群众提供多样化精准救助帮扶。
下一步,长沙市将持续深化社会救助改革,重点从服务站点建设、信息技术革新等方面着力,进一步提升社会救助“温度”和“精度”。一是打造供需交互窗口。以乡镇(街道)、村(社区)为单位建立社会救助服务站(点),整合社工站、乡贤、社会组织、志愿者等资源,打造政府部门救助资源、社会组织救助项目与困难群众救助帮扶需求对接的信息交互窗口,实现供需精准、无缝对接。二是搭建动态监测平台。通过搭建市级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服务平台和启用新版核对系统,纵向与民政部、湖南省两级数据对接,横向主动与教育、住建、人社、应急、医保、市场监管、残联等部门共享信息,对大额支出动态监测预警,筛查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推送至相关部门,核实后及时给予救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