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3日,2023年社会工作主题宣传活动启动仪式暨湖南省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论坛在长沙举行。
启动仪式回顾了近年湖南省社会工作发展大事,表彰了一批在湖南社会工作服务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公布湖南省社会工作协会社会工作督导、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残障社会工作和禁毒司法社会工作4个专业委员会筹备情况,并发布全省社会工作行业“清风行动”倡议。

湖南省民政厅党组书记、厅长曹忠平在启动仪式上表示,近年来湖南社工事业蓬勃发展,在人才总量、机构数量、社工站点建设、“五社联动”机制探索等多个关键性指标上交出了优秀答卷。当前,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面临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他对广大社工提出几点希望:一是希望社会工作者坚守初心使命,在服务民生保障中实现价值。要秉持“助人自助”的公益初心,找准特殊群体的痛点难点,倾听人民群众的心声呼声,努力成为文明风尚的引领者、党政温暖的传递者、和谐社会的建设者。二是希望社会工作者发挥专业优势,在创新基层治理中主动作为。社工机构和社会工作者要用好用活资源链接的看家本领,在“五社联动”中发挥好“穿针引线”的作用,积极培育社区社会组织,发展志愿者队伍,搭建慈善资源供需对接平台,推动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三是希望社工行业持续自我加压,在生动实践中提升能力素养。社会工作行业组织、相关高校和社工机构、一线社工要加强理论研究,吸纳本土经验,不断增强从业人员运用专业理念、方法与技巧,回应群众需求、化解社会矛盾的能力素质,让社会工作的专业优势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场景深度融合、无缝对接。

启动仪式后,举办了湖南省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论坛,论坛邀请了省内外知名专家和实务能手开展主旨讲座和专题分享。湖南省委组织部等相关省直部门、14个市州民政局相关负责人、省民政厅机关处室局负责人、社工机构代表、省内外高校专家学者共计220余人参加了本次活动。

体系化、体制化与数字化: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的三个主题
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何雪松从体系化建构、体制化空间、数字化转型三个方面,详细阐述了社会工作的宏观定位,“大社会工作”与“小社会工作”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呼吁把社会工作纳入法律体系、列入公共预算,推动以数字赋能为中心的社会工作。
数字化已经影响到社会生产、社会生活与社会治理。数字化的介入,在城乡、区域、阶层、性别、民族等多方面改变着中国的社会结构。社会工作的学科转型也出现了新的方向,社会工作的数字化转型,需要我们在实践、管理、教育、研究等领域快速适应社会发展的新特点。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教授孙莹从联点督导湖南省株洲市天元区的实践经验出发,总结得出湖南“禾”计划具有“有为有位、事在人为、精准帮扶、社会动员”等发展经验。从资金来源保障、提高使用效益、服务场所建设三个方面分享了“有为有位”;从团队凝聚力建设、团队合作力建设、团队行动力建设三个方面分享了“事在人为”;从服务内容方式和专业技术水平两个方面分享了“精准帮扶”;从连接社会多元资源和打造社会关怀氛围两方面分享了“社会动员”。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潘泽泉围绕社会工作如何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如何经由中国式现代化推进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两个问题,从“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工作”“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工作”“共建美好生活的社会工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社会工作”等六个方面,全面阐述了社会工作的职责、功能定位,以及社会工作与中国式现代化之间的内在关系。
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授郑广怀认为湖南乡镇社工站建设走出了本土化发展特色道路,对推动社会工作人才的职业化和专业化具有重要价值和深远意义。
从“对社会工作专业的政治属性定位、对社会工作领域与范围的具体确定、科层体系中的一线和触角定位、对社会工作专业使命与知识的本土再造”四个方面,阐述了社会工作专业价值与功能的建构,社会工作功能主要是服务于民政能力改革、基层治理的专业化和现代化,乡镇社工站是党和政府在基层的触角延伸。
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工作系副教授王瑞鸿以对“禾”计划的观察、反思、回顾、重塑、新定位五个方面为主线,通过与上海、广东等地社会工作发展的经验比较分析,认为湖南社工站发展的实质是探索社区化治理路径。
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分享了“禾”计划的四点启示:一是重申社会治理真意:社工站建设是政府主导推动、社团自治运行、政社有机互动的成功实践;二是重寻社工站的专业逻辑:包括人群服务、组织服务、站点托管、区域服务;三是重构社工站的社会意义:从社区微治理到社会大治理;四是重塑社工站的功能定位:主要包括保障民生服务、提升行政绩效、创新基层治理和营造向善文化。
湖南省委党校MSW教育中心高级社工师、博士龙欢以乡镇(街道)社工站发展的影响因素、三种发展模式和多重发展路径三个方面为主线,着重分享乡镇社工站目前存在三种发展形态:一是内嵌式,社工站内嵌于乡镇政府之中,主要协助政府经办民政业务;二是下沉式,社工站下沉至村落社区开展专业服务;三是桥接式,社工站成为基层政府与社会服务力量沟通桥梁,开展基层协同治理。这三种形态受社工专业能力、基层政府支持等因素的影响,其间存在逐渐演化发展的复杂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