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地名普查——查清4万多个地名的“前世今生”
信息来源:南京日报 时间:2010-01-26 08:56 大 中 小
(本报通讯员 杜彬 本报记者 许琴)昨天,
记者从市地名办获悉,
我市第二次地名普查工作已顺利完成,
这是继我市1979年第一次地名普查后再次普查地名。
这次地名普查共涉及10万多个地名,
完成录入地名信息4万多条。
4万多条地名信息包括每一条地名的详细位置范围、名称含义和历史沿革等内容,
这对完善南京地名数据库、地名储备库、老地名保护库和消亡地名资料库具有重要意义。
市地名办有关人员告诉记者,
小地名有大作用,
简短的几个字,
却蕴涵着深刻的内涵并发挥着广泛的社会作用。
这次地名普查的类别共有11大类、68个子类,
涉及行政和非行政区域、居民点、交通运输设施、纪念地与风景点、单位、建筑物等。
地名普查不是查清有多少个地名这么简单,
而是要把所有地名信息录入国家地名数据库。
地名信息包含的内容很多,
包括标注书写、汉语拼音、语种、类别、位置范围、名称含义和历史沿革以及与地名有关的自然、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记者看到最终打印成册的地名信息资料,
每一条地名信息都至少有一页纸。
比如成贤街,
地名信息包括:“汉语拼音CHENGXIANJIE。
地理位置为北起北京东路,
南止珠江路,
长约1000米。
明洪武十四年,
朱元璋以‘治国以教化为先,
教化以学校为本’,
下诏在鸡笼山(今鸡鸣山)南建国子学,
次年改称国子监,
为明朝最高学府,
亦为当时世界最大高等学府之一。
当时人们认为读书人经国子监深造后,
即成为‘贤人’,
可入仕为官,
故将国子监旁监生常走的街巷谓之成贤街……”不少地名历史典故较多,
此次地名普查做了规范而详细的解释,
比如台城,
这一地名的历史沿革内容就很丰富:“台城是三国东吴后苑城,
东晋成帝时改建为建康宫,
为东晋、宋、齐、梁、陈等王朝中央政府和宫殿所在地。
南朝称中央政府为‘台省’,
所以名叫台城。
南北朝时,
台城内外豪华异常,
由于朝代更迭,
战争频繁,
台城也随之兴废。
至陈朝灭亡时,
已毁坏殆尽……”
地名办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这次地名普查录入的大量地名信息,
需要查阅大量的古籍资料,
要查明地名的暂用地名、历史演变、风俗传统、人口民族、人文特点、自然特征等情况,
很多无法查阅资料的要实地访问当地居民。
市地名办和各区县一共出动3000多人,
花了9个月的时间。
今年72岁的徐兴钊参加了此次地名普查工作。
退休前他是江宁区地名办主任,
曾参加过我市30年前的第一次地名普查。
他告诉记者,
第一次地名普查动用的人比现在要多,
时间也较长,
约有两年多。
这次普查采用了更多先进的科学技术,
省下了不少人力。
比如数据录入系统,
直接可以与国家信息采集中心对接录入;
采用定位系统,
一个地名,
只要知道了方位,
就可以直接在电子地图上测出其准确的经纬度。
目前,
我市地名数据库内共有地名10万多条,
此次普查共录入4万多条地名信息,
另外一些没有达到地名普查标准的地名,
如较小的、不具有指位性的企事业单位和小区二级地名等并没有录入。
30年来,
近2000老地名消失
30年前,
我市第一次地名普查,
最终录入了2.5万条地名信息,
这次录入4万条,
增加了1万多条。
这是不是表明我市30年只增加了1.5万个地名?徐兴钊告诉记者,
30年远不止新增1万多个地名。
据统计,
30年,
我市新命名道路和居民区、高层建筑就有近6000个,
其他还有大量增加的企事业单位、大型公共设施等,
应该有几十万个。
30年来,
南京地名在大量增加的同时,
也消失了不少。
据不完全统计,
30年来,
消失的老地名有近2000个。
地名专家薛光总结归纳了老地名消失的几大原因。
第一,
该地理实体已荡然无存,
地名也随之消失。
如“百猫坊”、“安乐寺”、“邀笛步”、“沉香街”、“黄天荡”、“古禅灵渡”等老地名。
其次,
老地名被新名称取代。
老城改造、道路拓展,
一些街巷、里弄名称被更换了新名。
如“二郎庙”这个老地名就被“延龄巷”新地名所取代。
第三,
老地名中的小地名被大地名兼并。
随着城市道路的延伸、拓宽,
一些短窄的路街巷、里弄已并入宽广的大道之中。
为便于人们指称认路和行政管理,
就在原路名中挑出一条具有代表性的作为整条道路名称,
其余名称只能弃之不用。
如“王府大街”,
就是由“大王府巷”、“三茅宫”和“铁管巷”三条小巷合并而成。
近年来,
市地名办推出多项保护老地名的举措。
包括“复活”了一批老地名,
让消失的老地名再次启用;
在全国率先开展老地名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
去年,
市政府公布了首批87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如“御道街”、“朝天宫”、“贡院街”、“乌衣巷”等。
今年,
市地名办又选出了乌衣巷、评事街、龙蟠里、虎踞关等11个老地名,
将做成标识碑牌立于南京街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