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难解的“武陵”
信息来源:湖南民政 时间:2016-05-04 14:59 大 中 小
提起“武陵”的来历,
对武陵历史稍有了解的人,
可能马上会想到约1500年前南北朝梁代著名学者刘昭所注《后汉书》时引录的《先贤传》中的一则故事。
这个故事如是说:
晋朝时,
蜀人赵厥来荆州赴任武陵郡太守。
初来乍到,
赵厥突然向时任郡主簿(相当于今天的秘书长)的当地人潘京提出一个颇有些棘手的问题:“贵郡何以名武陵?” 潘京虽是武陵郡人,
但压根就不知道武陵是什么意思。
不过,
潘京毕竟是读书人出身,
于是急中生智,
回答说:“鄙郡本名义陵,
在辰阳县界,
与夷相接,
为所攻破。
光武时移东出,
遂得见全,
共议易号。
《传》曰:止戈为武,
《诗》注:高平为陵。
于是改名焉。
”
当时,
武陵郡治在临沅县,
也就是今常德城区。
乍一看来,
潘京的回答引经据典,
似有道理。
但是,
真正了解武陵郡建置沿革的人,
就会发现潘京的解释乃无稽之谈。
刘昭引用这段故事后就马上指出:“前书本名武陵,
不知此对何据而出?”所谓“前书”就是指班固所著《汉书》。
刘昭的意思也就是说,
早在汉朝初年高祖刘邦时就已经有了武陵郡,
你潘京这不是在胡说八道么? 查《汉书•地理志》,
其中确实有这样的记载:“武陵郡,
高帝置,
[王]莽曰建平。
属荆州。
” 不过,
刘昭虽然能够指出潘京的错误,
但也无法给出武陵的正确含义。
自此之后而至于今,
尽管时间已经过去1500年,
由于再无学者对武陵的含义进行其他解释,
潘京的荒诞解释倒以讹传讹,
几成正解,
实在让人无语!显然,
武陵的含义问题确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千古地名难题。
“武陵”之所以不得其解,
是因为解释者历来都把它当成汉语地名,
而从来没有想过武陵可能是楚秦时代蛮夷少数民族语言的汉字记音地名。
事实上,
在楚国时代,
今湖南一带属于“南夷”地区;
在汉代,
今沅澧流域属于“武陵蛮”活动区。
汉人进入少数民族活动地区,
往往都喜欢采取“从其俗”的方式进行统治。
因此,
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的既有地名,
汉人一般也都是采取汉字记音的方式进行记录。
比如,
历史文献中同见的汉代武陵郡境内的“五溪蛮”与“武溪蛮”名,
为同一名称的不同写法。
这意味着,
武溪、五溪地名应是当地同一蛮夷语言名称的不同汉字记录。
因此,
同在该地区的武陵,
像武溪一样,
应该也是当时蛮夷语地名的汉字记音。
如果“武陵”是当时湖南一带蛮夷语汉字记音的推测不错,
那么,
要获得武陵的正确含义,
只能从当时的蛮夷语言中求索。
按汉晋时代的长江,
当时有“大江”、“乌江”之名,
前者为汉语地名,
后者似为汉夷语结合的地名,
即其中之“乌”字来自蛮夷语。
以此,
“乌”的含义当为“大”,
而汉晋时代乌、武、五的读音相近,
故武、五的含义也很可能是“大”。
又比如,
众所周知,
汉代南方蛮夷把山称为“领”,
也就是今天汉字“岭(嶺)”的字源,
而汉晋时代“陵”、“领”二字的读音亦近同,
故“陵”的含义可能就是山岭。
于是,
二者结合起来,
武陵名称的含义应该就是大山。
今天的武陵山脉,
纵贯湘、鄂、渝、黔四省市,
也确实是南方雄伟高大的山脉。
(作者为湖南师范大学教授、陕西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周宏伟、陕西省“三秦学者”,历史地理学,
人文地理学博士研究生导师,
主要从事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旅游规划、城市发展与规划史、历史地理与环境史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