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湖南地名文化研究 促进湖南地名文化建设
信息来源:湖南民政 时间:2016-05-04 14:54 大 中 小
地名是人们就某一特定空间位置上的自然或人文地理实体所赋予的专有名称。
我们今天的日常生活与社会交往,
可以说离不开地名。
设想一下,
如果山、河、街、企业、村庄、城镇等各类地理实体没有名称,
将会给我们的生活、交往造成多大的不便!地名作为人们进行社会活动交往的工具,
有着丰富的历史、地理、语言、经济、民族、社会等多方面文化内涵,
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和珍贵的文化遗产。
地名文化也就是地名的文化内涵和地名所导致的文化事象集合。
地名作为地域文化的重要表征,
无疑属于一种“乡愁”。
在我省城乡的快速发展过程中,
要留住这样的乡愁,
需要加强区域地名文化研究,
促进区域地名文化建设。
研究地名文化,
一是要了解“名”。
也就是要了解一个地名的语言系属、语词读音、语词拼写、语词含义等。
某些地名的语词含义可能相当清楚,
一望而知;
某些地名的语词含义却可能难得其解,
莫名其妙,
需要认真进行研究。
比如,
湖南一名,
出现较晚,
其得名与洞庭湖有关,
众所周知;
而长沙、洞庭、武陵、湘、资、沅、澧诸名,
出现甚早,
很可能是古越人地名的遗留,
不经过专门研究,
我们并不容易知道其正确含义。
二是要了解“地”。
地是指所在地的自然、人文地理实体的历史与现实状况。
这是因为,
地名往往是地理实体突出特征的反映,
了解地名所对应地理实体的情况,
常常可以帮助我们正确理解区域特定地名的含义。
例如古人把洞庭解释为“洞府天庭”,
就有些不顾历史、无视地理的味道。
道教的“洞府天庭”即所谓“洞天”必定是东汉以后出现的事,
也必定与所谓仙山洞室相联系,
怎么可以用来解释战国时代就已经出现的平原区地名?因此,
对于一个地名,
尤其是有过非汉族先民长期活动地区的地名,
特别是我们湖南境内的很多历史地名,
切不可望文生义,
否则,会闹出很多“没文化”的笑话。
如果不能正确了解地名的文化内涵,
地名也就仅具有符号意义,
要进一步弘扬区域传统地名文化也就是一句空话。
研究地名文化的主要目的其实是为了建设区域地名文化,
促进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发展。
近些年来,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
各地需要命名很多新的地名。
一些城市、乡村的地名命名常常出现混乱的情况,
例如街路一名多用、大厦指为广场、楼盘洋名泛滥之类。
这显然是不利于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
我省同样也存在这样的问题。
应该说,
类似问题的出现,
与地名文化建设滞后有很大关系。
因为,
其一,
我们对于区域地名文化遗产资源尚缺乏系统的调查整理。
比如,
以“冲”、“坳”、“垅”、“塅”等为后缀通名的地名在我省十分多见,
可以说是我省最具特色的地名语词文化,
但是,
我们目前既不清楚其现存情况,
更不清楚其历史源流及其分布特征。
其二,
我们对于区域地名文化遗产资源尚缺乏深入的挖掘研究。
漫长的历史过程留下了丰富的地名遗产,
但很多地名我们不但不清楚其语词含义,
更不了解其实体内涵。
例如,
作为我省标志性地名的长沙、洞庭、武陵、湘、资、沅、澧诸名,
我们差不多都不知道其语词含义。
这不能不说是令人十分遗憾的事!其三,
我们对于区域地名文化遗产资源仍缺乏多样性的开发利用。
地名文化遗产资源具有经济属性,
可以适当开发利用。
例如,
地名与旅游开发、产品开发、文化推介之间都可以找到联系的途径。
但是,
目前我省城乡很多有价值的本土地名资源开发利用还相当有限,
甚至一些使用历史漫长的知名地名已渐渐从人们的记忆中消失,
十分可惜!
随着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工作的全面开展,
我们期待并相信,
我省的地名文化研究和地名文化建设将会得到很大推进。
(作者为湖南师范大学教授、陕西师范大学特聘教授、陕西省“三秦学者”,历史地理学,
人文地理学博士研究生导师,
主要从事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旅游规划、城市发展与规划史、历史地理与环境史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