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民政网新媒体联合专访长沙市民政局局长陈昌佳
信息来源:湖南民政 时间:2016-07-12 23:19 大 中 小
编者按:《湖南省民政事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提出“人本化、法治化、标准化、信息化、社会化”的“五化民政”工作方向,
明确了“十三五”时期全省民政转型发展的路线图、任务书和时间表。
湖南民政网新媒体(湖南民政网、湖南省民政厅官方头号条、湖南民政政务微博)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2月19日在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
与《中国社会报》驻湘记者站、民政部办公厅《民政工作文选》编辑部、《新湖南》客户端、《红网》时刻客户端联动联播,
以 “回眸十二五•启航十三五”为主题,
对话 14个市州民政局局长、13个省直管试点县民政局局长和部分县(市、区)民政局局长,
共同梳理“十二五”民政工作成就,
共同谋划“十三五”时期民政工作“蓝图”,
共同总结基层民政转型发展的先行先试经验。
本期邀请长沙市民政局局长陈昌佳接受联合访谈,
共同探讨长沙市民政系统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背景下,
以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徐守盛 “长沙要‘六个走在前列’”为总揽,
以“五化民政”建设为目标,
加快省会城市民政转型发展的思路和对策。
对话长沙市民政局局长陈昌佳:
深化“五化民政”建设 筑牢省会城市民生幸福线
湖南民政网:“十二五”时期长沙民政有哪些比较突出的工作成就?
陈昌佳:“十二五”期间,
长沙民政人锐意进取,
改革创新,
总体实现了“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
转型创新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多项民政工作走在全国先进行列,
创造了长沙民政发展的又一个黄金期。
主要体现在:
一是公共服务水平大幅提升。
打造了居家养老连锁化、机构养老产业化、农村养老社会化的长沙模式,
纳入首批全国养老服务综合改革试点城市,
全市养老床位达到2.7万张,
基本养老服务补贴覆盖率达84%;
实现望城县改区,
启动宁乡县改市,
优化行政区划布局,
获评“全国地名公共服务示范市”。
提高惠民殡葬补助标准,
实现补助直接减免,
全市城乡平均火化率提高到75.9%,
获评“全国殡葬改革示范单位”和“全国殡葬改革先进集体”。
二是民生兜底保障全面强化。
以城乡低保一体化、医疗救助提标扩面、完善核对系统、规范城乡低保管理、敬老院建管并重、加大慈善项目化运作力度、完善防灾减灾体系等为手段,
认真编实织密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安全网。
城乡低保标准较“十一五”提高40%以上,
达到450元/月•人,
五保对象集中供养标准提高93%,
达到675元/月•人。
慈善募款3亿余元,
发放救助款物近2亿元,
惠及困难群众10多万人次。
连续七次荣获“中华慈善奖”。
三是社会治理创新成效显著。
注重社区建设、社会组织、社会工作“三社联动”,
推动社区减负增效,
试点社区分类治理,
荣获“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市”,
探索形成社区建设“五化”模式;
通过实行直接登记、建立三级孵化基地、实行购买服务等方式,
进一步激发社会组织活力,
年均增长10.87%。
实施社工人才“百千万”工程,
全市持证社工2638名,
占全省的59%。
四是服务军队国防举措有力。
坚持军地融合发展,
第六次获评“全国双拥模范城”。
长沙舰入列,
城舰共建活动谱就新篇章。
“双带双促”设立专项基金,
出台专项制度。
全面落实优抚政策,
五次提高生活补助标准,
较“十一五”末提高两倍多,
两次提高医疗补助标准。
长沙县光荣院和杨开慧烈士纪念园获评“全国文明优抚事业单位”。
创新军休服务管理模式,
四个军休所站荣获“全国和谐军休家园”称号。
湖南民政网: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开局之年,
长沙民政准备如何谋划“十三五”时期民政事业发展?您能否用一些具体指标做一下直观的说明?
陈昌佳:《长沙市民政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2016-2020)》自今年年初起草后,
已经过多轮调研论证、反复修改,
目前正在广泛征集各方意见和建议。
我们将以保障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以改革和法治为双轮驱动,
在政策创制和项目建设上双向着力,
协调推进制度建设、业务建设、队伍建设、文化建设、设施建设,
致力打造人本化、法治化、标准化、信息化、社会化民政,
为实现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的战略目标做出贡献。
为把“十三五”规划落到实处,
我们在重点业务领域设置了10项主要数字指标:一是到2020年(下同),
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40张以上,
全市养老床位总数达到6万张;
各区县(市)建成1家300张床位以上的社会福利中心;
各街道至少建成1所日照中心或小型养老机构;
各乡镇敬老院成为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
居家养老服务设施覆盖100%的乡镇街道、100%的城市社区和60%以上的农村社区。
二是城乡低保实现应保尽保,
保障标准年均增长率达到10%以上。
三是医疗救助人均受助水平提高50%以上。
四是残疾人两项补贴实现应补尽补,
并每两年一次提标。
五是累计募集善款善物3.5亿元以上,
发放慈善救助款物3亿余元,
惠及困难群众12万人次以上,
市本级慈善基金总量达到3亿元。
六是福彩年销售总量保持8%的增长速度,
总销量达到130亿元。
七是遗体火化率达到100%;
节地生态安葬率达到80%;
公益性集中治丧场所和骨灰安放设施(含农村公益性墓地)县级行政区域覆盖率达100%,
乡镇(城市规划区除外)覆盖率达100%。
八是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达到100%;
城乡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覆盖率达到100%;
农村社区建设覆盖率达到100%。
九是全市登记社会组织不少于5000家,
每万人社会组织数达到7个以上。
十是社会工作机构达到300家,
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占居民人口的比例达到2‰。
湖南民政网:加快民政人本化、法治化、标准化、信息化、社会化建设步伐,
深化民政事业转型发展是“十三五”时期省厅向各市州提出的新要求,
请问长沙民政2016年在“五化民政”方面会有哪些推进举措?
陈昌佳:2016年,
我们将坚决贯彻落实省厅要求,
结合长沙民政工作实际,
稳妥推进“五化民政”建设。
一是强化兜底保障,
加快人本化建设。
适度提高低保标准,
做好与精准扶贫目标的全面对接,
逐步实现建档立卡户全面脱贫。
加大医疗救助力度,
加强临时救助和“救急难”工作的建章立制。
全面建立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
按标准发放残疾人两项补贴。
加强灾害应对,
试点推进农房保险、民生保险,
探索建立巨灾保险制度。
慈善工作全面完成筹集善款5000万元、发放救助资金4000万元、惠及困难群众2万人次的年度目标任务。
二是加强政策创制,
加快法治化建设。
出台《长沙市民政局关于全面推进民政法治建设的实施意见》,
按照2016年度规范性文件制定计划推进政策创制工作。
全面落实规范性文件、重大行政决策、重大行政执法决定合法性审查和政府合同法律审查,
做好法规政策、行政许可、行政处罚等信息的依法公示。
健全行政复议和应诉机制,
做好行政复议的受理、答辩、决定和行政诉讼的应诉。
通过不断填空白、补短板、扫盲区,
引领民政法制化建设走向深入。
三是把好重点关口,
加快标准化建设。
尽快出台养老服务、救助服务、社区建设、防灾减灾、安全管理等重点领域标准,
逐步完善机构建设、管理服务、绩效评估等标准体系。
今年拟出台《长沙市养老服务质量标准及评估办法》、《公办养老机构入住评估与轮候管理办法》、《长沙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办法》、《长沙市临时救助办法》,
《长沙市社会组织登记管理办法》,
修订《长沙市精神病人医疗救助办法》,
制定《社会工作服务项目评估标准》,
加快推进重点领域标准化建设。
四是坚持创新驱动,
加快信息化建设。
推进“互联网+”服务,
加快启动建设全市统一的民政数据中心,
实现全市民政业务数据的分类存储、一数一源、共享交换。
建设长沙公办机构养老轮候平台,
并与长沙养老服务系统进行无缝对接。
打造“互联网+”社会救助新模式,
开发“救急难”信息管理系统;
实现居民医保、大病保险与医疗救助、最低生活保障系统之间的无缝对接。
建成并推广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和社区管理服务APP。
建立长沙市社会组织登记管理信息系统和社会组织信息数据库。
五是做实“三社联动”,
加快社会化建设。
建立“三社联动”招商对接机制,
拓宽社区与社会组织、社工人才的对接渠道。
开展公益创投,
培育扶持社会组织发展,
确保全市社会组织净增率不低于10%。
规范发展义工队伍,
慈善义工队伍达到15支以上,
注册义工达到3000人。
探索建立“社区人员社工化,
社工组织社区化”的社区社会工作模式,
推动社区社会工作站建设。
加大对社会办养老服务设施的扶持力度,
全年新增床位3000张。
湖南民政网:您履职长沙市民政局局长还只有半年时间,
也是首次涉足民政领域,
您上任后对长沙民政有什么样的感受和体会?
陈昌佳:我是2015年11月调入长沙市民政局担任局长职务的,
之前我一直在市委组织部任职。
说实话,
在进入民政系统工作之前,
我对民政工作有一些了解,
但不够全面、不够深入。
所以组织委派我到市民政局任职后,
我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深入一线走访调研、全盘了解掌握情况。
我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走访了局属20几个事业单位和10个区县(市)民政局,
利用双休日去几个重点民生建设项目现场查看了工程质量和进展情况。
这一轮调研下来,
我感受很深、感慨颇多。
让我感到欣慰的是,
长沙民政底子厚、基础实。
从我调研的情况来看,
各条业务线上的工作井井有条,
各项事业稳步推进,
工作队伍也是一团和气。
近些年还拿了二十几项国家级荣誉,
特别是连续6次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
连续7年荣获“中华慈善奖”,
这样的殊荣很难得。
这得益于我们前几任领导者的励精图治、指挥得力,
也得益于我们广大民政职工的团结协作、务实进取,
为进一步推进民政事业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让我感到压力的是,
长沙民政摊子大、责任重。
局系统包括机关内设机构16个、局属事业单位28个,
在编人员1千余人,
在岗人员3千余人。
另为10个区县(市)民政局提供业务指导,
管辖福利企业10家。
承担20多项主要职能,100余项具体工作,
而服务的主要对象集中在弱势群体。
所谓“有其任斯有其责,
有其责斯有其忧”,
长沙民政系统机构之多、队伍之大、业务之广,
让我深刻认识到作为一把手的担子之重,
其兜底民生保障的职能定位更让我深感责任压肩。
“在其位,
谋其政,
担其责”,
这是组织和人民寄予我的期望,
也是我过去、现在、未来一直对自己的履职要求。
湖南民政网:您上任后不久就开展了多个领域的改革创新,
请问主要针对哪些方面?又是基于什么样的思考决定变革的?
陈昌佳:创新是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民政事业要转型、要发展,
离不开改革创新。
我认为,
干事创业最核心最关键是人,
内部要合人心、外部要聚人气,
所以我着重在人事绩效考核制度、政社互动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新的尝试。
对内合人心,
通过突出实绩、分类考评,
推进绩效考核制度改革。
我们创新编制了《长沙民政民生指数》手册,
设定具体数字指标,
突出业务实绩。
完善考核程序,
将过去单一的考核组打分制修改为分管领导、处室人员各占比例的全员打分制,
并将年度考核和平时考核相结合,
进行综合评估。
实行分类考核,
将局属事业单位分为社会福利、社会事务、军休系统、其他业务线四个类别,
同一领域的单位进行横向对比,
这样增强了可比性和客观性,
避免了“一刀切”式的评比。
对外聚人气,
通过主动发声、开门纳谏,
加强新闻宣传政社互动。
民政做的都是民生工作,
我们在服务民生、改善民生方面做得怎么样?是怎么做的?各级领导很关心,
社会各界很关注。
我们除了“走出去”自己主动发声通过报刊、电视、网络等传播出去,
还创新方式通过“请进来”让社会各界入眼、入耳、入心。
今年5月出台了《长沙市民政局新闻发言人制度》,
举办了全市民政系统新闻发言人培训班,
组建了一支50余人的新闻发言人及助理队伍。
同时,
还制定了《长沙市民政局“开放体验日”活动实施方案》,
规定每年举办一次集中、两次单独开放体验日活动,
目前2016年确定首批开放的7家单位已做好开放工作各项准备。
通过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行风监督员、专家学者、市民代表、服务对象家属及媒体记者等社会各界人士到民政系统观摩体验,
近距离了解民政工作,
提高民政美誉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