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最美民政人】邱许爱:用“手术刀”解决基层难题
信息来源:红网 时间:2015-08-31 22:45 大 中 小
时刻新闻记者 廖洁 通讯员 周金红 肖余芳 娄底涟源报道
“在我们绝望之时市民政局及时伸出援助之手,
点燃我们一家生活的勇气。
”
贴在涟源市民政局门口的,
是湖南省涟源市杨市镇居民肖海业写的感谢信,
肖海业夫妻长年外出打工,
两个3岁的双胞胎儿子由爷爷奶奶照看。
今年4月10日,
肖家失火,
不仅家中财物毁于一旦,
一对双胞胎孩子也不幸殒命。
在得知肖家遭遇后,
涟源市民政局上门慰问,
并为肖家送去2万元临时救助金。
“以前,
我们针对这种情况发放的临时救助金往往不超过一千元,
如今最多能达到两万元。
”涟源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邱许爱说,
按照如今的物价和消费水平,
如遭遇天灾人祸,
对特别困难家庭来说,
一千元确实有点微薄,
“因此我们尽可能地集中资金,
把更多的钱用来救助最需要的人。
”
改革临时救助 把更多的钱用来救助最需要的人
地处湘中腹地的涟源系革命老区,
是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重点县市,
贫困面较大、困难对象较多。
起兜底作用的民政工作能否做到“阳光施策”,
直接关系到政府公信力与底线公平的维护。
邱许爱认为,
“阳光施策”的关键,
就是要推动社会救助工作由碎片化、粗放式向系统化、精准式、透明化救助转变。
他将改革的“手术刀”伸向了临时救助。
2013年3月起,
涟源市民政局采取“双轨制”模式应对突发性灾难急需紧急临时救助困难事件。
对重大临时救助对象,
及时组织人员对其家庭情况进行调查、核实,
予以重点救助。
与此同时,
该局把临时救助审批权下放乡镇办事处,
严格按户主申请、村级组织代理上报、乡镇或民政干部入户调查、公示7天、乡镇审批、乡镇向市民政局报备、市民政局督查等程序审批临时救助金,
让确实困难的对象得到及时有效的救助,
也打破了那些好吃懒做、“死缠烂打”、强要临时救助的“专业户”伺机依赖政府救助致富的幻想。
通过一年多的规范行动,
杜绝了少数人群缠救助、闹救助、重复救助现象的发生,
确保有限的民政资金及时有效发放到了真正困难对象手中。
清理“关系保”“人情保” 启动严格追责机制
“关系保”、“人情保”同样挨了邱许爱一刀。
针对群众反映较多的低保问题,
2012年底,
邱许爱与同事们分组下到全市21个乡镇办事处和经开区调查、摸底、搜集情况,
发现基层在低保政策执行中确有“轮流保”“拼户保”“关系保”等问题。
在涟源市局党组会上,
邱许爱提出,
利用一年时间对全市城乡低保进行全面整治。
一些班子成员面露难色,
认为整治任务所涉面广人多,
工作量太大,
且由此产生的矛盾众多,
弄不好可能半途而废。
“我们能因为担心工作难度大、矛盾多就逃避吗?”邱许爱很坚定,
“将不符合条件的对象纳入社会救助范围,
这是对有效的社会救助资源的一种侵占,
严重影响着困难群众的利益和政府公信力。
”
经过调查摸底、学习取经、征求意见和先行试点,
2013年6月,
涟源市城乡低保集中整治行动正式启动。
操作中,
邱许爱要求按照户籍状况、家庭收入和家庭财产三个条件认定低保对象,
并同时借力社会、行政、司法三个层面予以监督,
启动严格的追责机制。
此次整治后取消了部分享受低保的对象。
很快,
有托人说情者找到了他,
还有人来到了他办公室“找麻烦”。
斗笠山镇的李婆婆取消低保资格后,
就带着被子、席子到了民政局。
邱许爱将老人请到办公室,
耐心解释低保政策,
“老人家,
低保钱是困难群众的保命钱。
您的两个儿子都有一定的赡养能力,
根据您的条件不符合目前的低保政策,
何苦要跟别个去争保命钱呢?”
一席话消了李婆婆的气,
也解了她的惑,
“这低保我确实不能要了,
回去我还要跟队上的人说,
低保钱是保命钱,
不能眼红。
”李婆婆说。
“只要我们的民政工作足够阳光,
很多事情就不会是烫手山芋。
”邱许爱说。
“没收”节假日 五保老人竖大拇指
为了突破补缺型社会福利模式的格局,
从制度上推动普惠型老年福利政策的完善,
邱许爱还开始布局城乡养老服务体系,
不仅在全省率先启动了基本养老服务补贴和65岁以上老人意外伤害保险工作,
还全面启动城乡社区和村级老年人协会的组建,
同时,
在养老服务示范点建设、日间照料中心、农村幸福院、福利院等工作中也有了新突破。
为了服务了7年的民政工作岗位,
邱许爱的节假日常常都被工作“没收”了,
除了不停地谋划民政事业的发展以外,
他经常奔波在民政福利项目工地上、乡镇敬老院中、困难群众家里。
三甲乡敬老院的梁老,
一提起邱许爱就忍不住竖起大拇指,
“邱局长是个好人,
视我们如父母,
他经常会过来看望我们,
问我们吃得好不,
穿的暖不,
你看我们敬老院的老伙计们,
从里到外穿的衣服都是民政局给定做的。
”
2014年,
刑满释放后的卢杰(无户口、无身份证、无住房、无儿无女)。
邱许爱得知有关情况后,
立即多方协调,
帮他把户口落到了市社会福利院,
并进行过渡性安置,
安排专业护理员进行护理。
户口得到妥善落实,
人也有了好的安置,
让卢老感动不已。
同事们说,
在民政对象那里,
邱许爱被认作亲人、依靠;
但在规则面前,
他却是一个“不近人情者”。
2014年5月,
很久未见的老乡兼同学突然来邱许爱办公室。
同学的侄子要退伍了,
请他关照分个好单位。
可邱许爱只是给同学讲了一通政策,
同窗拂袖而去,
“好你个邱许爱,
一点情面都不讲,
但愿你以后也不用求人!”
“其身正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邱许爱说,
我是一个“班长”,
要想队伍强,
必须班子硬;
要使班子硬,
必先自身正。
工作中,
他取消了上下班专车接送的惯例,
市内开会办事都是开自己的私车;
家里的红白喜事从不摆酒席,
也不收送红包礼金;
他首创“三心”工作法(即以责任心、公平心、爱心来对待工作,
对待干部职工,
对待服务群众),
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当地民政系统的职业规范。
熟悉他的都知道,
邱许爱对工作很严厉,
有时会当面点出问题。
但大家都知道,
“他是一个对事不对人的人”。
这个整天忙于工作的强硬男人,
在他心中也有柔软的一面,
中午他会关着办公室的门写会儿字用来“静心”,
下班了他会打打篮球用来“出汗”;
他更会记得每个同事的生日,
发一条特别的短信,
或是勉励,
或是祝贺。
有人说,
正是靠着身体力行,
邱许爱展现了新时代民政人承担底线责任以及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职业形象,
涟源市民政局因此连续五年荣获市党风廉政建设优秀单位、优秀领导班子和绩效考核一类单位,
2014年在市人大常委会民主评议的各单位中满意率最高。
此外,
涟源市民政局还获得了全国殡葬工作先进集体、全国敬老文明号、全国民政系统“家家行动”优质服务品牌、国家二级救助管理机构、湖南省文明单位、湖南省首批示范福利机构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