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头版头条:精彩故事 湖南省桑植县洪家关光荣院院长、共产党员贺晓英,28年来,悉心照料117位革命老人--马桑树,花开光荣院
信息来源:光明日报 时间:2015-09-11 23:29 大 中 小
(《光明日报》 2015年01月26日头版头条)
距离湖南省桑植县城10多公里的洪家关,
是贺龙元帅的故乡,
著名的桑植起义策源地。
洪家关东北角山坡上有个院子,
门前有棵马桑树。
这是湖南省最早建立的光荣院——桑植县洪家关光荣院。
花木掩映,
地面洁净。
阳光下,
欢声笑语。
人们告诉记者,
洪家关光荣院温暖不冷清,
因为有个好院长。
共产党员贺晓英用28个春秋,
默默抚慰着一群逝去和健在的英雄。
“汤小妹连悬崖都跳了,
我苦点、脏点又算什么呢?”
贺晓英是光荣院第二任院长。
1986年,
洪家关光荣院老院长顾菊香退休前,
找到高考落榜后当工人的贺晓英:“到光荣院当服务员怎么样?”
贺晓英答应了。
那一年,
她24岁。
生活在光荣院里的,
是老红军、老赤卫队员、老八路、老战士和烈士的亲属。
贺晓英上任了。
做饭、洗衣、挑水、劈柴、搞卫生,
为老人洗脸、梳头、剪指甲,
样样都要做。
有空还要打理院前院后的花草树木。
那天,
钟善松老人溘然去世,
老院长恰好外出。
贺晓英第一次独自处理遗体。
她屏住呼吸,
颤抖着手,
一点点地给老人擦身、更衣。
做完这一切,
汗水浸透衣服。
光荣院里的老人,
每年都要“走”几个。
送老人成了贺晓英经常性的工作。
抗美援朝伤残军人陈进带,
中风半身不遂。
因光荣院唯一的男服务员请假,
老人几天没洗澡,
身上很不舒服。
贺晓英打算给老人洗澡。
见一个年轻妹子要给自己洗澡,
老人很难为情,
不肯脱衣。
贺晓英坚持,
老人含泪点头。
红军家属刘金香卧床三年。
在生命的最后一年,
老人神志不清了。
一天,
贺晓英正给老人喂饭,
老人大小便失禁。
贺晓英忍不住跑到外面呕吐起来。
呕吐完了,
她又回到老人身边,
继续为刘奶奶更衣。
28年里,
贺晓英先后照顾了117位革命老人,
先后送走了其中83位,
每一位都活到80岁以上。
贺晓英—— 有人问我,
父亲当局长,
你为什么愿意干这差事?
我爷爷贺学锐是贺龙的本家,
19岁跟着贺龙参加红军,
当了连长。
1933年,
他为掩护师长贺锦斋牺牲了。
仅洪家关贺氏家族就有83人成为革命烈士,
留下72个寡妇,
我奶奶就是一个。
当年贺龙起事洪家关,
族兄贺连元一直跟随。
1930年,
贺连元在战斗中牺牲,
留下年轻的妻子汤小妹。
1931年,贺龙来到汤小妹家,
托付一件重要的事情——照顾留下的6个红军伤病员。
汤小妹答应了。
国民党清乡队来追捕伤员。
汤小妹将伤员藏在山洞里。
清乡队快到洞前了,
汤小妹带着儿子往山顶跑,
引开敌人。
这是一条绝路。
敌人越追越近,
汤小妹故意大喊:“刘营长,张排长,胡子(贺龙)把你们交给我,
你们怕连累我,怎么就跳了崖。
我怎么向胡子交代啊。
儿啊,要死我们娘俩与红军死到一块。
”喊完,
娘俩牵手跃下悬崖……
悬崖深不见底。
敌人误以为红军伤员也跳了崖。
小时候爸爸带我去光荣院,
听老人讲故事。
听一回感动一回。
我是烈士后代,
父亲又是民政局局长,
照顾好革命老人是我们该做的事情。
为保护红军伤员,
汤小妹连悬崖都跳了,
我苦点、脏点又算什么呢?
“深的感情就像溪水,
从山里流出来,
融在一起,
就分不出你我了”
每天早上6点,
贺晓英起床。
烧火,
喂猪,
送饭喂饭,
种菜。
老人一日三餐花样多,
早餐包子馒头稀饭,
中晚餐荤素搭配。
光荣院有四亩地,
贺晓英还租了附近农民两亩地种菜种饲料,
每年养七八头猪,
为老人改善伙食。
餐桌上放公筷;
老人生日吃荷包蛋,
唱生日快乐歌;
老人房里有空调、卫生间,
娱乐室有电视、麻将、象棋、扑克……老人们想玩就玩,
轻松快乐。
2011年,
82岁的谷伏登患了胃癌,
贺晓英每天陪他。
老人说想吃枇杷,
可枇杷已过季。
贺晓英到光荣院后山去找野生枇杷树。
找来找去,
终于在山坳里找到了树上残留的三颗枇杷。
她将枇杷剥开,
喂到老人嘴边。
老人嘴唇颤抖着:“好,
好甜!”
烈属余秀英长期孤单一人,
患上忧郁症。
贺晓英白天开导,
夜里陪伴。
在老人最后的日子,
贺晓英把自己的床和老人合在一起,
悉心照顾。
老人临走,
掏出两块银圆:“女儿,
这两个光洋我一直舍不得花。
现在也没用了,
给你留个念想吧。
”
这两块银圆如今存放在光荣院纪念室里。
83岁的老人谭泽然拉着记者的手:“我编了一个顺口溜,
你给记记?”
“光荣院长贺晓英,
她对我们最关心。
虽然不是亲生女,
她比亲人还要亲……”
谭泽然是抗美援朝老战士,
5年前进了光荣院养老。
其实,
他家就在附近。
他给自己立了个“规矩”:不在外面过夜。
有时外出喝喜酒,
亲戚挽留住宿,
他总是说:“我要回去。
”
“你回哪里?”
“光荣院才是我的家。
”
贺晓英—— 我有四个职务:院长、护理、厨师、小工。
光荣院是革命老人的家,
更是我的家。
是家,
就得有家的样子:干净,
温暖,
有人气。
时间一长,
就有了感情。
那一年,
县民政局把洪家关光荣院5个老人“调”到县城敬老院去,
他们不习惯,
吵着闹着又回到了洪家关。
陈伯厚,
英雄欧阳海的战友。
欧阳海推战马牺牲,
他亲眼见到。
他的脾气也像战马那样倔强,
也是个吵着要回来的老人。
每次我外出开会,
老人都会站在门口望我,
一站好久。
每次我回来,
他们迎上来,
像孩子一样大喊:“院长回来啰!”
深的感情就像溪水,
从山里流出来,
融在一起,
就分不出你我了。
“没有昨天,
哪有今天?没有他们,
哪有我们?”
贺晓英自己的家离光荣院不远,
也在洪家关镇上。
其实,
家庭需要她,
她的丈夫韦绍平瘫痪26年了。
1985年,
她与韦绍平结婚。
公公是桑植县民政局副局长,
她父亲的副手。
门当户对,
大家都说好,
她自己也满意。
没想到婚后三年,
丈夫患脊椎管畸形压迫神经症,
病情发展得快,
半身瘫痪坐上了轮椅。
贺晓英刚到光荣院工作不久,
一边要照顾光荣院里的老人,
一边要抽空回县城照顾丈夫和年幼的孩子。
看着儿媳这么累,
公婆十分心疼。
“晓英,
你太不容易了。
你还年轻,
你想离开的话,
我们也不会反对。
”
“我不想。
你们放心。
”
“那你安心照顾光荣院的老人吧,
家里还有我们。
”
公公婆婆搬到儿子家住,
照顾两个孙子和瘫痪的儿子。
2007年,
一家人把所有积蓄拿出来,
在洪家关镇盖了一幢小房子。
从县城搬到乡下,
只为方便和团圆。
欠债的日子不宽裕。
贺晓英多年没添新衣服,
一年四季穿工作服。
近两年家里境况稍好,
贺晓英首先想到的是,
给丈夫买一台电脑上网,
给公公婆婆买一台空调。
“我们是不幸的一家,
又是天底下最幸福的一家。
”公公对记者这样说。
“我对得起领导,
对得起革命老人,
就是……对不起他们。
”贺晓英谈起丈夫和公公婆婆,
不无愧疚。
贺晓英—— “马桑树儿搭灯台,
写封书信与姐带。
郎去当兵姐在家,
我三五两年不得来,
你自个儿移花别处栽……”
听过这首民歌吧?
1928年2月,
南昌起义失败,
贺锦斋随贺龙回到洪家关老家,
重新组织革命武装,
任湘鄂边工农革命军第一师师长。
他的妻子戴桂香,
人长得好,
歌唱得好。
贺锦斋是个有文化的红色将军,
上马能杀敌,
下马会吟诗。
一天夜里,
他就着桑植古老民歌《马桑树儿搭灯台》的曲子,
重新填词。
叫醒妻子,
两人对着油灯一遍遍哼唱。
军号响起,
戴桂香唱起《马桑树儿搭灯台》为丈夫送行。
1931年5月,
贺锦斋为掩护贺龙撤退壮烈牺牲。
戴桂香安葬了贺锦斋,
一辈子没再嫁人。
新中国成立后,
搬进洪家关光荣院,
之后年年清明,
她都要到师长墓前去唱这首歌。
戴奶奶活到95岁,
1995年去世。
我按照奶奶的遗愿,
将她安葬在贺锦斋爷爷的墓旁。
这首歌,
我们这儿人人会唱。
有人说,
我的故事仿佛是现代版的《马桑树儿搭灯台》,
不离不弃爱情美好。
其实,
这歌我是从戴奶奶那里学来的。
没有昨天,
哪有今天?没有他们,
哪有我们?
“光荣院里的老人幸福,
我就幸福”
贺晓英院长,
实际上是一个合同工,
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
她组织老人到机关、学校讲述革命故事;
热情接待来光荣院看望、服务老人的中小学生。
光荣院有60把小凳子,
是为学生们准备的。
光荣院成了洪家关中学、洪家关完小和村委会的革命传统教育基地。
在街头遇到有人行凶,
她挺身而出,
说服闹事者放下了刀子。
贺晓英成了人们敬佩的模范。
私人承包的乡自来水厂10多年免收光荣院水费,
乡电视转播站免收收视费,
一位在株洲工作的桑植籍领导,
连续多年定期回光荣院看望老人,
为光荣院添置健身器娱乐器材。
1996年3月,
贺龙元帅的儿子贺鹏飞、女儿贺晓明专门到洪家关光荣院看望革命老人,
对贺晓英表示深深的谢意。
在光荣院前,
记者认识了这棵马桑树。
贺晓英—— 你问马桑树的特点?它长不高,
开小白花,
结小红果,
不能做栋梁之材,
水分足,
砍来当柴火都点不燃。
春天,
村民把它一捆捆砍下来,
丢到田里沤肥。
树皮可以入药,
治白口疮病。
这树算不得伟大,
但生命力强,
不容易死,
这世界少了它也是不行的。
我没什么大追求,
也没什么业余爱好,
每天就是做些平凡事。
光荣院里的老人幸福,
我就幸福。
(本报记者 唐湘岳 本报通讯员 周怀立 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