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报:让流浪乞讨人员更有尊严——记『福泽潇湘?最美民政人』陈拥明 十七年爱心守护
信息来源:中国社会报 时间:2015-09-26 23:16 大 中 小
(《中国社会报》2015年9月22日3版)
本报记者 王 铭
“让流浪乞讨人员回到亲人身边,
是我们的心愿;
让救助对象得到妥善安置,
是我们始终不渝的追求。
”17年来,
湖南省永州市救助管理站副站长陈拥明将这句话当作职业信条,
凭着这份担当和追求,
成为流浪乞讨人员的“守护者”。
正是靠着对救助管理工作的这份执着与热忱,
他近期获得了湖南民政“福泽潇湘•最美民政人”称号,
成为为民服务的标杆。
永州市地处湘粤桂三省区结合部,
流浪乞讨人员数量较大,
救助任务比较繁重。
这些年来,
由他直接参与或组织救助的精神障碍患者、危重病人、未成年人、残疾人等各类特殊救助人员达1500余人次。
2013年4月14日上午,
以捡破烂为生的衡阳常宁籍老人吴宗辉,
被人发现晕倒在永州市冷水滩区下河线的公路旁,
“当时他蓬头垢面,
大小便失禁,
肚子肿得比即将临盆的孕妇还要大。
”工作人员给老人清洗后迅速送到永州市康复医院。
第二天,
因为病情加重,
老人被转至市三医院。
当时医院血库同血型血浆供应不足,
陈拥明第一个站了出来,
让护士抽了400毫升的血,
帮助老人脱离了危险。
2013年2月11日,
农历大年初二。
陈拥明与同事在街头巡逻时发现了患有精神障碍的香港人梁伟(化名),
随即对其进行了百日救治,
在病情好转后,
遂帮助梁伟与家人团聚。
港媒称赞他“为救助梁伟付出诸多心血”,
民政部称赞“此举为流浪乞讨救助系统争了光。
”2013年9月17日,
本报以《家,
跨越湘港两地的寻亲路》为题,
专门报道了陈拥明全程参与的这段“救助故事”,
引起了社会共鸣。
近年来,
正是在他与同事们的爱心守护下,
才使众多流浪乞讨人员拥有了温暖的临时之“家”,
并踏上了返乡之路。
2013年7月,
陈拥明带队从广州接回了流浪多年的祁阳籍未成年孤儿邓圣昊和邓晟霖兄妹,
说服兄妹的外祖父外祖母照料两兄妹的生活,
安排生活救助渠道,
帮助他们解决了入校就学等后顾之忧,
并在当年9月初开学后及时进行了回访,
一次性帮助兄妹俩解决学杂费、生活费1000余元,
使他们开始了正常的学习生活。
处理各种突发事件,
也是陈拥明工作中时常要面临的问题。
2013年6月7日下午,
有三名“跑站”人员酒后来救助站闹事。
为保护同事免受伤害,
陈拥明率先站出来对他们进行耐心劝说,
在劝说过程中被闹事人员手执的石块划伤了左臂,
瞬间鲜血直流,
直到闹事人员被说服认错离站后,
他才匆匆止血消毒。
近年来,
陈拥明为了让流浪乞讨人员得到更有效的救助,
探索出了一套救助流浪乞讨人员的新思路、新模式,
给众多流浪乞讨人员带去了新的希望和阳光。
工作中,
他提出要根据流浪乞讨人员身体残疾的不同类别,
有针对性地开展救治救助工作。
2014年3月,
结合永州市民政局组织的“坚持以人为本,
关爱弱势群体”主题活动,
他组织滞留救助站的96名痴呆傻人员分批分组到市康复医院进行了健康体检,
及时安排患有疾病的人员进行入院治疗。
主动巡查救助,
是他倡导的另一种救助模式。
历年冬夏两季,
他均组织开展“高温送清凉”“寒冬送温暖”活动,
深入流浪人员活动区域进行延伸救助,
为数以百计的流浪乞讨人员提供了救助服务。
开展社区救助也是陈拥明积极探索的救助模式。
他提出建立社区救助服务点,
以救助站所在的通化街社区为试点,
通过扩大救助服务面,
编织救助服务信息网,
从源头上对濒临流浪的人员提供帮助,
及时掌握流浪乞讨人员状况,
确保应救尽救。
拓展安置渠道,
被陈拥明视为开展救助的重要抓手。
对那些无法查明身份的痴呆傻人员,
他精心挑选临时安置点,
并对所有安置点进行了实地评估,
签订了托养协议书。
还通过建立回访制度,
随时了解安置人员身体、生活状况,
消除安全隐患,
确保他们有一个可以栖身的温暖之家。
2013年4月,
有网友两次在红网永州论坛上发帖,
见证了陈拥明和同事们救助和安置流浪乞讨人员的感人事迹,
“他(陈拥明)的一言一行都释放着爱、释放着情、释放着美,
他的心中没有名利,
没有虚荣,
有的只是对流浪乞讨人员的真情实意。
这种爱因为质朴而成倍放大,
这种情因为真切而感人肺腑,
这种美因为温暖而幸福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