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报:【吴光清】把钱用在良心最深处
信息来源:中国社会报 时间:2015-09-28 17:01 大 中 小
本报记者 王 铭
(《中国社会报》2015年9月14日5版)
今年43岁的湖南省常德市武陵区南坪岗乡敬老院院长吴光清,
靠着双拐谱写了一曲身残志坚、热心慈善、真情孝老的爱的奉献之歌。
2015年,
他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光荣称号。
1971年,
吴光清出生在常德市石门县秀坪园艺场一个贫困家庭,
两岁时,
因一场高烧患上了小儿麻痹症。
因腿有残疾,
他被高中拒之门外。
经过两年培训,
他在石门开设了一个家电维修部。
此后,
他还经营过柑橘贸易、商品批发、品牌服装等行当,
有了较好的经济基础。
2005年,
他与朋友的一次聚会中,
听说“武陵区南坪岗乡急需一所敬老院,
但乡财政资金紧缺,
无法实施”,
联想到自己所走过的曲折道路,
心里总觉得不是滋味。
他毅然下定决心,
拿出自己多年的积蓄,
来创办这家敬老院。
2007年6月,
在当地政府和民政部门的支持下,
吴光清出资建立了南坪岗乡敬老院,
招收南坪岗乡境内及周边孤寡老人、残疾人50人,
并雇请了专职工作人员,
采取集中供养的方式,
为他们提供热情周到的起居生活服务。
敬老院建立之初,
吴光清便许下了承诺:“老人在我院将住得舒适,
吃得满意,
有养有乐,
延年益寿。
”
他也忠实履行着自己的承诺。
为了提高供养对象的生活质量,
除了保障供养人员用餐合理搭配以外,
吴光清每月给每位老人发放40元零用钱,
每年春节为每位老人发放120元的压岁钱。
组织开展“每月一祝寿”活动,
集体为当月生日的老人共唱一首生日祝福歌,
送上一个生日蛋糕、一碗长寿面、一个爱心菜,
让老人们真正有居家的感觉。
由于敬老院供养对象均为老人和残疾人,
身体状况较差,
吴光清设立了专门的医疗卫生室,
聘请专职保健医生,
定期为他们做身体检查和疾病治疗。
五保对象杨华林患帕金森综合征,
生活不能自理。
8年来,
吴光清一直给他求医问药,
直到今年5月去世。
“三无”对象罗桂枝入院7年,
卧床5年,
每天靠吃流质食品维持,
吴光清特意买来麦片、黑芝麻糊、牛奶等,
并在老人住医院时安排专人陪护。
前不久老人离世,
他还拄着双拐去叩头吊孝。
2010年,
在办好敬老院的同时,
他筹资200万元,
创办了常德市福源电子有限公司。
该公司以加工、生产电脑摄像头、LED显示屏等电子产品为主,
所获利润用于补贴敬老院开支。
2011年该公司被评为常德市“十一五”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先进单位。
看着院里的老人幸福地生活着,
吴光清也觉得自己生活得很幸福。
2012年,
他再次筹资2300多万元,
按公寓式标准开始新建敬老院。
从选址、征地、设计到筹资、土建、装修,
盖六十多个章都是吴光清亲力亲为。
他跑坏了六副拐杖,
跑出来的资料和图纸达300斤。
2014年8月,
新敬老院建成并开始投入使用。
这是一栋7层电梯房,
建筑总面积7000多平方米,
设床位229张。
设有套间、单间、双人间及特殊护理间,
房间宽敞舒适,
家具电器齐全。
配备了空调与地暖,
配套了医疗室、超市、老年人特色餐厅、自助无烟厨房,
防撞扶手、坐厕椅,
浴凳等。
整体建设满足了老年人、残疾人无障碍生活要求。
通过倡导亲情化服务、专业化服务、科技化服务的服务理念,
吴光清不仅建立了优秀的管理团队和专业的护理队伍,
并建立了居家养老和残疾人居家托养信息服务平台,
构建了“没有围墙的养老院”,
为更多有需求的社会老人和残疾人提供服务。
逐梦一生,
吴光清的人生精彩不断。
2013年,
常德市残联第五届肢残人协会作为全省社团登记试点单位,
他被推选为登记后首届协会主席,
被赋予了更多的责任和义务。
他说,
助人行善是最大的人生价值,
只要把钱用在良心最深处,
一定会收获更多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