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我守我本真——记长沙市第三社会福利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唐江萍
信息来源:湖南日报 时间:2015-10-07 21:28 大 中 小
我守我本真——记长沙市第三社会福利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唐江萍
(《湖南日报》2015年6月27日头版)
湖南日报记者 陈勇
她,
35年坚守精神病医疗服务一线,
从临床医师做到医院院长,
把一家濒临绝境的民政收养机构,
变成了多元服务、年收入过亿元的新型医疗服务机构,
赢得了广泛赞誉。
她,
就是今年56岁的长沙市第三社会福利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唐江萍。
七一前夕,
记者走近唐江萍,
感受这位铿锵玫瑰不一样的风采。
踏实苦干,
医院从困境中求得新生
“精神病医院改成福利院,
不合适,
医生怎么在福利院里工作呢?”长沙市精神病医院部分医生对单位改革提出反对意见。
这是13年前一场关于改革的争论。
2002年6月,
在精神病医治服务领域摸爬滚打了20多年、时任长沙市精神病医院副院长的唐江萍临危受命出任院长。
此时,
该院业务萎缩、入不敷出,
职工津补贴拖欠近两年未发,
面临生存危机。
唐江萍立下了“踏踏实实干、要干就干好”的誓言,
她要团结带领一班人拼搏奋进,
服务社会,
让医院走出困境。
经过深入市场调查研究,
唐江萍发现,
随着社会老龄化进程加快,
老年人医疗护理、康复寄养、临终关怀的市场需求,
与社会、家庭所能提供的服务保障矛盾日趋突出,
老年痴呆,
脑血管意外后遗症,
癌症晚期临终关怀,
老年心理障碍与性格异常等病患,
人数越来越多,
家庭护理普遍不专业,
而各大综合性医院因为病床资源紧张等原因,
都不愿意收治这些病人。
长沙市精神病医院丰富的精神科资源,
正适合开展拾遗补缺的“错位竞争”。
将医院业务拓展战略转向老年护理关怀领域,
走医疗、养老、康复保健和临终关怀为一体的老年医疗呵护之路,
是决战决胜之举。
由此,
唐江萍提出将医院改名为长沙市第三社会福利院,
以争取更多的政策支持和社会资源。
部分人安于现状,
于是出现了观点交锋。
面对意见不一,
唐江萍没有急于拍板决策,
而是和班子成员一道,
组织全员大讨论,
开展各种调研考察,
还请湘雅医院医疗专家来院讲课,
开阔视野。
大家慢慢看明白,
改名不是为了改名而改名,
而是一场改革,
是体制机制、运行模式、思维观念等方面的全方位革新,
是单位走出困境的唯一出路。
这样,
职工思想高度统一起来,
福利院很快定下了崭新的战略目标:对外整合资源、对内改革创新“双轮驱动”,
争取政策支持、拓展新业务、激发人才活力“三箭齐发”,
实现精神卫生、养老服务、自愿戒毒“三驾马车”并驾齐驱。
——先后争取国家、省、市专项资金1.2亿元,
新建成6栋病房和一栋门诊综合大楼,
升级换代了医疗设施设备;
破旧的老院改成绿树成荫、碧瓦长廊、庭院错落、整洁干净的花园式环境,
大大改善了病人医疗、康复和生活条件。
——实行全员竞聘上岗、双向选择、择优录用,
一批年轻、有专业知识、责任心强的员工走上了中层管理岗位,
理顺责权利关系,
合理拉开效益工资档次,
调动出干部职工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引进国际领先理念,
创办中国大陆第一家社会公益性精神康复会所“长沙心翼会所”。
2007年,
长沙市第三社会福利院与香港嘉道理慈善基金会合作,
引进国际领先理念的精神康复“会所模式”,
免费为精神病人提供职业训练、心理疏导、行为矫正等服务,
帮助他们重获友谊、重新投入家庭、赢得教育或就业机会。
同时,
大胆引进社会优质资源,
将医院自愿戒毒中心由偏僻城边角落搬迁至市中心韶山路。
13年来,
长沙市第三社会福利院的病床由原来的300张发展到现在的1800张,
形成一院三址格局,
收养收治精神病人数平均每年递增30%,
年业务收入由2002年的470万元到去年实现1.2亿元。
全院职工福利待遇每年以10%幅度增长,
过去留不住人才,
没有一个本科生,
现在拥有硕士研究生毕业专业人才21名。
病人的需要铸就使命感,
执着坚守前沿阵地
说起精神病患者,
不少人脑海里马上会浮现出这种场景:衣衫不整、披头散发、自言自语、时哭时笑......许多正常人面对这个特殊群体,
唯恐避之不及,
唐江萍1981年医疗专业本科毕业后,
就走上精神病医疗服务岗位,
至今34年多。
作为一名女性,
为人妻、为人母,
她是如何坚守的呢?
面对记者的疑惑,
唐江萍快人快语:“我不是没有动摇过,
也不缺少离开的机会。
精神病人虽冠以‘病人’,
却不能得到一般病人所拥有的社会关爱、家人呵护、朋友慰藉,
而往往被亲人疏离、陌生人歧视,
丧失人格尊严,
每次我一动离开的念头,
一想到这些,
我就提醒自己要信守内心承诺。
”
有一次,
唐江萍经过一间病房时,
正遇到一位年轻男精神病人仓皇躲避医疗强制措施。
他看起来不到20岁,
身材魁梧,
却衣衫褴褛,
面对医生的强制和家人的训斥,
耷拉着头,
缩成一团,
恐惧地躲在病房角落,
最后不慎摔倒在走廊的煤堆里,
露出一双黑白分明的大眼睛,
眼神充满恐惧、哀怜、无助。
那一瞬间,
唐江萍的心被深深地刺痛了,
她坚定自己的选择:精神病人也是人,
因为上天的不公,
他们已经受尽苦难。
自己是做这一行的专业人员,
要留在精神病医院,
努力用所学来帮助这些病患者,
为他们解除痛苦,
给他们关爱和温暖,
使他们保有做人的尊严。
2003年,
唐江萍的丈夫被中组部组织的博士服务团派往江西任职,
一年后,
江西省儿童医院希望他能留在医院发展,
江西省委组织部两次登门做唐江萍的工作,
希望她去江西省一家三级医院担任领导职务。
与丈夫一起前往江西发展,
不用饱受异地相思之苦,
儿子也能在母爱与父爱的双重关怀下健康快乐成长,
吸引力自不待言。
但一想到精神病人那双眼睛,
唐江萍就感到一种慈悲的力量、一种使命感,
再三考虑后,
她婉拒了邀请,
坚守在长沙市第三社会福利院精神卫生工作前沿阵地。
唐江萍以更加慈悲之心、耐烦之举、感恩之意,
善待着病人和家属。
她当了院领导,
依然坚持到病房查房、倾听病人心声。
有一次,
院里收治了一名怀孕7个月的河南籍流浪精神病患者娟子,
唐江萍嘱咐医生护士为她做全面清洗,
为了治好她的腹泻又不影响胎儿发育,
唐江萍建议医生采用温和的中药医治。
娟子的腹泻治好了,
孩子也健康平安地出生了。
唐江萍的风范感染着每一位员工。
去年10月,
长沙市45岁的汤明来到该院精神科二病室治疗,
因为害怕被别人“毒害”而拒绝进食,
医生、护士总是每餐耐心地劝他吃饭。
有一天,
护士长胡军燕端着饭碗递到他床头,
准备喂他吃饭时,
他突然端起饭碗扣在她头上,
饭、菜、汤洒了一身,
小胡没有生气。
第二天,
为了让他相信饭菜没有毒,
小胡就自己先吃一口再喂他吃一口,
还帮他穿衣洗澡,
陪他聊天,
教其了解精神卫生知识。
就这样,
小胡“陪吃”了3个多月,
汤明病情渐渐好转,
出院后,
他托社工给医院送来一面锦旗,
上书“大爱无疆”4个大字。
今年6月17日,
记者在该院老年科临终关怀病室看到,
环境窗明几净、整洁明亮,
80张病床躺了79名病人,
绝大部分是七八十岁以上的重症老人,
24名医护人员平均年龄只有27.2岁。
老年科主任黄艳红告诉记者,
临终关怀病室目前还没有给医院盈利,
主要是为社会、为家庭分忧,
但院里在设备、技术配备上全力支持,
唐院长嘱咐她们,
不少老人在福利院住了那么多年,
再回自己家里去不大可能了,
福利院要让他们在生命的最后一程过得有尊严。
与金钱相比,
更应爱惜名声;
与富足相比,
更应向往自由
作为一院之长,
手中权力覆盖经济业务、项目建设、人事调整、物资采购方方面面,
穿插着各种利益诱惑,
如何严以修身、严以用权,
时刻考验和检验着唐江萍。
唐江萍选择敬畏权力。
她觉得,
与金钱相比,
更应爱惜名声;
与富足相比,
更应向往自由。
当还是一名普通住院医师时,
不时会有精神病患者家属出于感激,
向她送土特产或红包礼金,
唐江萍从不接收。
药品采购是医疗行业最受人关注的利益链,
是医疗腐败的重灾区。
有一次,
在医药公司上班的一位表妹找到唐江萍,
希望“通融通融”给三福售药,
六亲不认的唐江萍让她吃了“闭门羹”。
面对“背景深厚”的供药商因拒绝合作而发来的恐吓短信,
唐江萍毫不畏惧,
始终相信身正不怕影子斜,
结果被“药贩子”公认为“不懂味的人”。
唐江萍乐意“不懂味”,
她深深知道,
一旦“懂味”收受了药品回扣,
这些钱将转嫁到药品价格上来,
最后吃亏的是国家、病人及家属,
这对于许多已因病致困的患者家庭来说,
无疑是雪上加霜。
“所以,
我选择清清白白用权。
”唐江萍感慨道,
清白用权,
就是干净做人,
是对人性的坚守,
惟其如此,
才活得坦荡、活得舒展、活得自然、活得真实。
当儿子高考的时候,
单位司机建议用公车送一下,
唐江萍和小孩都表示反对,
宁愿骑单车到校,
也不坐公车赶考;
当重大项目——长沙市第三社会福利院新门诊大楼招标承建项目展开之时,
很多熟人、朋友、亲戚找上门来想承接项目,
领导打招呼要求“关照”的人更是络绎不绝,
唐江萍一律给他们“不懂味”,
不开私利之门。
一个人随着职务升迁、面对越多诱惑,
还能不改初衷,
记住来路,
需要滴水穿石的修为、云淡风轻的定力。
对此,
唐江萍孜孜以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