郴州日报:侍奉孤老如父母──记桂东光荣院职工、市劳模黄常明
信息来源:郴州日报 时间:2015-10-13 20:12 大 中 小
(《郴州日报》2014年6月4日)
本报记者 刘小飞
27年来,
他先后服侍照料了110余位孤寡军烈属、复员老军人。
他把家安在了光荣院,
妻子、女儿成了院里的义工,
一家人都成了孤寡老人的亲人。
他就是桂东县光荣院炊事员、郴州市劳动模范黄常明。
责任,
大爱无边的本色
1987年冬,
年仅23岁的黄常明在部队服役3年后退伍回乡,
当上了桂东县光荣院炊事员。
从此,
每餐做饭时,
他都精心搭配,
想尽办法做出老人满意的饭菜。
可他的工作又超出了炊事员的范围,
什么活儿都抢着干,
更像一个“管家”。
为了增加院里的收入,
黄常明挤出时间喂猪种菜,
养的10余头生猪膘肥体壮,
菜地里品种繁多,
餐桌上菜肴丰富。
为了减少院里的开支,
他成了院里的修理工,
自己动手修补桌椅凳子、床铺门窗、电线开关。
桂东地处高寒地区,
寒冷的时间显得尤为漫长,
当地人习惯烧“火笼”取暖。
每年农历九月到次年三月,
光荣院里的老人们“火笼”不离身,
而烧“火笼”的任务则由黄常明完成。
每天凌晨5点刚过,
黄常明就得起床,
一一从老人房间里把燃尽了的 “火笼”拿到厨房里,
重新烧上热炭后给老人送回去。
光荣院里住的都是孤寡军烈属或复员老军人,
他也是一名退伍老兵,
他认为大家都曾为部队付出和奉献过,
有一种特殊的亲人情感。
信念,
融入血脉的力量
在黄常明的家里,
一面锦旗上面赫然写着“不是亲人,
胜似亲人”。
这是90岁的四都籍三级残废退伍军人钟德儒回家后特意赠给他的。
钟德儒曾在2008年至2011年期间入住桂东光荣院。
这位老人性格耿直,
容易激动,
喜欢顶撞其他老人,
常与人吵架,
有时半夜起来冲到其他人房间争吵。
黄常明了解老人个性,
遇到问题总是耐心解释,
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
时间一久,
钟德儒这块“坚冰”在悄悄融化。
钟德儒年纪大忘性大,
回老家时,
把一张3万余元的存款单顺手夹在书里落在光荣院房间里。
黄常明在清理房间时发现后,
专程跑到四都将存款单送回老人手里。
在黄常明的办公桌里还收藏着一张手写的发黄的遗嘱,
那是患心脏病去世的黄振林老人生前留下的。
遗嘱上清晰地写着自己的9000余元存款以及其名下财产继承人为黄常明。
黄常明曾一直建议黄振林将遗产留给自己的亲人,
但遭到黄振林严词拒绝。
黄振林有亲兄弟,
但没有孩子。
在病危时他说,
自己多次住院动手术是黄常明在忙前跑后,
自己在长达半年卧床不起时,
是黄常明端茶送饭,
更衣擦澡。
他心里早已把黄常明当成了可以嘱托一切和继承一切的亲人。
老人的老去、病痛、离开是人一生不变的宿命,
更是光荣院里经常发生的事情。
老人离世前受尽病痛折磨,
黄常明也跟随着受“折磨”,
他成了桂东县人民医院的常客。
他像护理婴儿般护理病重的老人,
剪好尿布为大小便失禁的老人垫上,
为老人接导尿管,
抱着老人喂汤饭,
给老人翻身擦洗,
从不嫌弃。
医院护士用“震撼和感动”来形容每次看到黄常明护理老人的心情。
每年清明节到县城三台山水井坳县光荣院公墓祭拜去世的老人,
也成了黄常明27年来不变的习惯,
黄常明一直以亲人的身份表达情意和寄托哀思。
真情,
人性至高的境界
黄常明与妻子胡爱莲结婚24年。
但结婚4年后,
胡爱莲一直没等到黄常明的回家,
相反,
黄常明却等到了胡爱莲的加入。
1993年,
胡爱莲带着两岁的女儿住进了光荣院,
成了光荣院的义工,
与黄常明一起义务照顾老人,
一干就是20年。
27年的风雨沧桑,
黄常明真心不改,
他奉献了自己的一份爱,
收获了光荣院老人的一片情,
更赢得了社会群众的尊重与好评。
他先后15次被评为市级以上先进个人,
2004年和2008年两度被评为全国(中华)孝亲敬老之星,
2009年被评为全国优秀复员退伍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