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湘都市报:大爱在心 惠泽于民——涟源民政工作在改革创新中转型发展
信息来源:三湘都市报 时间:2015-10-13 16:00 大 中 小
(《三湘都市报》2014年9月26日A31版)
记者 谢能武 通讯员 肖余芳
全国殡葬改革先进单位、全国民政系统“家家行动”优质服务品牌、国家二级救助管理机构、湖南省首批示范福利机构、湖南省敬老文明号……一块块闪亮的部级、省级奖牌,
折射出涟源民政工作的荣光与梦想!
近年来,
在涟源市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
涟源民政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
始终践行“以民为本、为民服务、为民解困”民政宗旨,
在工作方法上求创新、在工作内容上求突破、在服务质量上求提升,
扎实开展各项民政工作,
全面落实惠民政策,
用温情为广大困难群众编织牢固的生活保障“安全网”,
为涟源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涟源市委书记曾益民,
市委副书记、市长谢学龙多次强调,
民政工作要始终与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
把“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工作好坏的标准,
勉励民政人要怀着“大爱之心,
爱民之心”尽心做好民政工作,
真心实意地去对待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
把好事办好,
让更多的困难群众切身感受到来自党和政府的温暖。
■记者 谢能武 通讯员 肖余芳
直面矛盾
全面整治城乡低保
2013年,
涟源市针对过去城乡低保工作中存在的“挂靠保”、“轮流保”、“拼户保” 、“权力保”、“人情保”、“关系保”、“富人保”、“再分配”等问题,
根据国务院有关文件精神,
在省、娄底市均未出台相应的政策文件和周边县市没有先行先试经验的条件下,
开展了进一步规范城乡低保工作的整治行动。
从6月份开始,
对全市要享受及已享受低保待遇的城乡居民进行重新申报审批。
该市民政局组织10个工作组,
深入21个乡镇办事处和经开区调查、摸底、搜集情况,
积极主动征求乡镇党委政府的意见和建议,
重点对3次以上临时救助对象和部分低保户进行入户调查走访。
并组织业务水平较高的民政所长、声誉较好的村支书进行座谈讨论,
派专人到石门、道县等地学习取经,
开展试点工作,
制定出具体、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
同时,
在全市各乡镇、村(社区)广泛宣传城乡低保政策。
操作中,
严格按照户籍状况、家庭收入和家庭财产三个条件认定低保对象,
并坚持户主申请、村级预审、乡级入户调查及审核、市民政局抽查及审批和“三榜”公示的工作机制。
乡镇派调查组对申请人家庭经济状况进行100%入户调查,
市民政局按乡镇拟定对象30%比例抽查,
对民主评议争议较大的低保申请家庭,
重新组织人员进行调查核实,
全市共入户调查4万多户,
涉及人员近10万。
该市还将低保政策和低保名单在各行政村、社区的公示牌上公布,
接受社会监督。
市监察、审计、财政、民政等部门联合加大督查力度,
一旦抽查发现乡镇村组未按政策规定拟定低保对象,
要求立即重新组织评定。
刚开始,
一些乡镇存在变相分指标的现象,
民政部门第一时间和乡镇党政领导沟通,
严格要求按标准和条件施保。
个别乡镇因为工作把关不严,
部分村的重新评定工作不扎实,
联合督查组明确要求必须对不扎实的村推倒重来。
建立健全了投诉举报核查制度,
对投诉和被举报对象立即启动核查程序,
及时将核查结果告知当事人。
至今年3月底,
全市农村低保对象已全部审批完,
比原来减少10%,
现按新名单发放低保金。
城市低保的工作预计9月底全面完成。
此次城乡低保对象重新申报审批工作做到了公平、公正、公开,
成效显著,
社会反响良好,
群众满意度较高。
创新思维 全力改革临时救助
2013年,
涟源市民政局把临时救助审批权下放至乡镇办事处,
严格按家庭户主申请、村级组织代理上报、乡镇派驻村干部或民政干部入户调查、调查结果公示7天、乡镇审批、乡镇向市民政局报备、市民政局督查等程序审批临时救助金,
让确实困难的对象得到及时有效的救助,
也打破了那些好吃懒做、死缠烂打、强要临时救助的上访“专业户”伺机依赖政府救助致富的幻想。
采取临时救助“双轨制”救助模式,
科学应对突发性灾难急需紧急临时救助困难事件。
对需重大临时救助对象,
市民政局及时组织人员对其家庭情况进行调查、核实,
予以重点救助。
同时,
严格确定临时救助的对象和范围。
凡已享受五保、低保待遇及其他专项社会救助的对象原则上不予临时救助,
但因不可抗力因素等特殊原因导致基本生活暂时出现较大困难、难以维持生活的家庭可适当予以救助。
市民政局整合各种救助资金,
根据各乡镇的总人口和实际情况,
平均每个季度下拨临时救助资金80万元;
各乡镇也争取本级财政的支持和投入及利用上级下拨的各类民政节余资金,
加大了临时救助力度。
通过一年多的规范行动,
杜绝了少数困难群众缠救助、闹救助、乱救助、重复救助现象的发生,
扭转了过去临时救助混乱的局面,
确保有限的民政资金及时有效发放到了真正困难对象手中。
齐抓共管 重拳推进殡葬改革
过去,
涟源市殡葬改革工作的形势非常严峻,
丧葬陋习难以改变,
执法力量非常薄弱,
主要街道搭设灵棚治丧,
抬棺游街,
鸣炮放铳,
火化后第二次装棺土葬,
少数单位组织大型车队送葬,
严重影响城区市容市貌和交通秩序,
有个别丧主甚至逃避殡葬执法,
利用晚上时间偷埋土葬。
对此,
涟源市委、政府痛下决心,
进一步充实了市殡葬改革工作领导小组,
由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任组长,
纪委书记、组织部长、分管公安、民政的副市长任副组长,
相关职能部门 “一把手”和城区一办两镇的书记为成员。
下设执法大队,
实行24小时全天候殡葬执法巡逻。
各相关部门、乡镇办事处也相应成立专门的执法机构,
负责本单位本辖区殡葬日常工作,
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网络格局,
确保殡改工作不留空位,
不留死角。
对违规案例出重拳进行重点打击。
对凡在强制火化区、严管街道等公众场所搭灵棚、灵堂治丧的,
人员死亡后不按规定进行火化的,
责令立即拆掉灵棚、灵堂,
遗体进行火化;
拒不改正的,
责令所在街道办事处、乡镇、社区强制拆除,
对遗体实行火化;
对非法土葬的坚决起棺火化;
对火化后将骨灰再次装棺土葬的,
坚决制止;
对偷运遗体和骨灰到外县市进行治丧和装棺土葬的,
协同外县市殡葬管理机构一同予以打击,
坚决刹住殡葬改革“反弹”之风。
与此同时,
该市将殡葬改革工作纳入创建省级文明城市工作目标管理考核内容,
要求党员干部带头推进殡葬改革工作,
带头移风易俗。
凡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事业单位干部职工以及中心城区强制火化区居民违反殡葬改革政策的,
由相关部门做好思想工作,
坚决予以纠正。
对拒不改正的,
追究相关责任人和单位主要负责人的责任,
实行一票否决,
并采取相应的组织和纪律处分。
今年共劝导思想不通的丧者家属180余人次,
强制火化区火化率100%。
同时认真落实殡葬惠民政策,
为五保户、低保对象、残疾人、优抚对象等特殊困难群体解决基本殡葬服务费76万元。
目前,
该市厚养薄葬、从简文明办丧蔚然成风,
市殡仪馆被评为“全国殡葬改革先进单位”。
凝心聚力 着力规范权力运行
成功改革退伍安置。
2012年开始,
涟源市改变退伍安置过程中传统的指令性安置方式,
出台《退役士兵安置考试考核暂行办法》,
实行政府安置就业和自谋职业相结合,
对符合政策需政府安置就业的对象,
采取考试考核的办法,
根据文化考试和档案考核综合成绩排名进行自主择优选岗。
按照“办法公开、对象公开、成绩公开、岗位公开、结果公开”的原则,
完成了2011年度和2012年度共计286名退役士兵的安置派遣工作,
彻底杜绝了安置过程中批条子、打招呼、拉关系等现象,
确保了安置工作公开、公平、公正,
得到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被公认为涟源最成功的政策改革之一。
严格规范内部管理。
市民政局全面加强内部管理,
清理整顿办公用房,
取消红白喜事大操大办,
成立后勤服务管理中心,
所有接待严格按标准执行。
“三公”经费由分管领导严格把关,
大项开支经局班子会议集体研究决定。
对各类民政对象分门别类登记造册建档,
组织专门力量对局属二级机构和乡镇的民政专项资金进行了全面清查审计,
坚决杜绝优亲厚友、弄虚作假、骗取民生资金等现象的发生,
确保每一分钱真正落到实处。
全面深化政务公开。
市民政局全体班子成员和股室负责人的照片、职务等全部上墙,
并将各项民政工作办事流程以简洁形式公示,
明确告之来局办事的群众。
每周安排一名值班局领导和一名值班干部,
负责接待来访群众,
做到件件有落实,
件件有回音,
在规定时限内及时保质完成各项工作。
全力以赴 深入推进项目建设
近年来,
涟源民政积极向上争项争资,
社会养老救灾储备等项目已成功挤进部省项目笼子,
另有11个重点民生项目列入市里的相关规划和督办内容。
据悉,
涟源民政在建项目近5000万元,
其中烈士墓园300万已完工,
烈士纪念碑已投入350万元,
投资500万元的火化车间搬迁完成主体工程,
投资2400万元的福利院综合楼已完成主体工程,
投资3000万元的市第二光荣院建设项目已完成征地、拆迁、“三通一平”工作,
正在紧锣密鼓兴建2栋荣军大楼和退役军人培训安置大楼。
去年,
涟源市举全市之力,
抓好中心城区“一办两镇”社区办公用房建设工作,
形成了市级领导挂帅、民政部门牵头、所在镇政府(办事处)主抓、辖区单位配合、开发商支持的良好工作格局。
目前,
中心城区的18个社区共投入资金3150余万元,
按照“选址科学、规划合理、产权独立、满足功能、美观实用,
合理利用闲置资产,
规模适当超前,
社区工作用房不低于300平米(其中服务中心不低于100平米)”的总体要求,
已全部完成建设任务并逐步投入使用。
今年将全面启动乡镇无房社区服务用房建设,
实现城乡居民依法自治达标率和“城乡同治”目标。
求真务实 努力提升服务水平
自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
涟源民政坚持高标准、严要求,
扎实开展各项活动,
努力提升为民服务水平。
从全局抽调50名党员干部分10个组,
投入慰问款物25万元,
深入乡镇走访了2000户最困难的群众。
并组织专门力量,
摄取最贫困的镜头,
制作专题片,
积极联系爱心企业家与困难对象结成帮扶对子,
跟踪救助。
联合娄底市慈善总会举办了“阳光•希望”助学金发放仪式,
对考上二本以上的低保家庭的大学新生及高中新生中的147名特困学生进行资助,
其中资助大学新生70名,
每人资助现金4000元,
资助高中新生77人,
每人资助现金1000元。
全局在职党员分赴中心城区协助社区开展工作,
多次走访慰问困难群众。
同时,
坚持每名班子成员带头联系2个乡镇的挂点责任制,
每月深入基层,
时间不得少于3天,
对灾后重建户、城市低保申报对象及涉军群体等特殊困难对象逐村逐户走访,
扎实开展帮扶活动,
努力办实事、做好事,
以实际成效取信于民。
此外,
涟源民政的救灾救济、双拥优抚、婚姻登记、孤儿保障、地名区划、民间组织、福彩发行、老区老龄等其他工作齐头并进,
成绩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