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邱许爱凭借着改革“手术刀”屡破基层难题
信息来源:华声在线 时间:2015-10-13 17:08 大 中 小
(《华声在线》2015年10月13日)
记者 杨昱 通讯员 包宋德 邓文艳 肖余芳
有人说他铁面无私、不尽人情,
也有人说他心细如尘、充满温情,
而他自已则自比为“班长”,
认为“队伍要强,
班子必须硬,
前提是自身要正。
”
地处湘中腹地的涟源系革命老区,
民政精准扶贫工作任重道远,
现年49岁的涟源市民政局局长邱许爱,
在7年民政工作中,
通过手上的改革“手术刀”,
将基层实际问题逐一解决。
不徇私情 将改革“手术刀”伸向低保和临时救助
“只要我们的民政工作足够阳光,
很多事情就不会是烫手山芋。
”邱许爱认为,
民政工作需要“阳光施策”,
其中的关键就是要推动社会救助工作由碎片化、粗放式向系统化、精准式、透明化救助转变。
邱许爱的第一把改革“手术刀”是冲着低保去的。
2012年,
通过在涟源市摸底调查,
邱许爱发现基层在低保政策执行中存在“轮流保”“拼户保”“关系保”等问题,
并先行探索追责机制。
改革推行后,
部分低保户取消了资格,
随之而来的是各种公关。
有到民政局打地铺讨说法的,
有托人求情的,
都被邱许爱耐心劝退。
2013年3月起,
邱许爱的改革“手术刀”伸向了临时救助。
涟源市民政局采取“双轨制”模式应对突发性灾难急需紧急临时救助困难事件,
对重大临时救助对象,
及时组织人员对其家庭情况进行调查、核实,
予以重点救助。
与此同时,
该局把临时救助审批权下放乡镇办事处,
严格按户主申请、村级组织代理上报、乡镇或民政干部入户调查、公示7天、乡镇审批、乡镇向市民政局报备、市民政局督查等程序审批临时救助金,
让确实困难的对象得到及时有效的救助。
打通机制任督二脉 让退伍军人“阳光安置”
退役士兵安置改革是邱许爱的切题之作。
涟源是兵员大市,
每年应征入伍的人数均在600人左右。
每年退伍兵安置时,
各方打招呼、请求关照的络绎不绝,
民政局倍感压力。
为彻底解开此结,
邱许爱多方协调,
推动市政府出台了《涟源市退役士兵安置考核暂行办法》,
通过推行严格确定安置计划、严格实施综合考核、严格组织闭卷考试、严格遵循选岗程序实现“阳光安置”,
使符合由政府安置条件的退伍士兵安置率达到100%。
此外,
邱许爱还在退役士兵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领域探索新方法,
通过免费开展以“订单培养、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
实现了退役士兵高质量体面就业;还推动“双带双促”活动的落地,
主动与驻涟源用工单位协调,
为退伍军人提供就业岗位340多个。
在此基础上,
还有效引导退役士兵参加新农村建设,
把退役士兵作为加强基层政权建设的“人才储备库”,
优先选拔进入村支两委班子。
“铁腕”还有柔情 工作上的“拼命三郎”
要是下属的工作没做到位,
邱许爱肯定是迎面一顿痛批。
熟悉他的人说,
他其实是“对事不对人”,
每次一有同事生日,
他都会发短信去勉励、祝贺。
在平时的工作中,
邱许爱就是个“拼命三郎”,
有时为了工作,
连节假日都“没收”了。
除了不停地谋划民政事业的发展外,
他经常奔波在民政福利项目工地上、乡镇敬老院中、困难群众家里。
三甲乡敬老院的梁老,
一提起邱许爱就忍不住竖起大拇指,
“邱局长是个好人,
视我们如父母,
他经常会过来看望我们,
问我们吃得好不,
穿的暖不,
你看我们敬老院的老伙计们,
从里到外穿的衣服都是民政局给定做的。
”
“其身正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邱许爱是这样说的,
更是这样做的。
他取消了上下班专车接送的惯例,
市内开会办事都是开自己的私车;家里的红白喜事从不摆酒席,
也不收送红包礼金;而他首创“三心”工作法(即以责任心、公平心、爱心来对待工作,
对待干部职工,
对待服务群众),
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当地民政系统的职业规范。
有人说,
正是靠着身体力行,
邱许爱展现了新时代民政人承担底线责任以及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职业形象,
涟源市民政局因此连续五年荣获市党风廉政建设优秀单位、优秀领导班子和绩效考核一类单位,
2014年在市人大常委会民主评议的各单位中满意率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