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贺晓英】幸福花开光荣院
信息来源:红网 时间:2015-10-25 19:30 大 中 小
(《红网》2015年10月13日)
红网张家界10月13日讯(通讯员 吴增兵 包宋德)在贺龙元帅的家乡湖南省桑植县洪家关,
一个“把青春奉献给革命前辈的帅乡靓女”的故事被传为美谈。
人们口中的“帅乡靓女”,
就是洪家关光荣院院长贺晓英。
贺晓英为光荣院老人喂饭。
“他们都是我的亲人,
为他们做事,
我觉得很幸福。
”
1986年,
贺晓英走进光荣院,
当服务员。
那一年,
她24岁。
当时,
贺晓英的爸爸在县民政局当局长,
公公在县民政局当副局长,
为她找一份好工作,
并不难。
去光荣院当一名普通的服务员,
亲人反对,
朋友不理解,
问她是不是得了“神经病”,
何必自讨苦吃,
把自己封闭在一个成天与孤寡老人打交道的光荣院里。
然而,
父亲支持她。
“晓英呀,
别人都看不起伺候别人的人,
但这些反对的人哪里知道,
没有光荣院的老战士们为新中国流血流汗,
哪有他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工作没有贵贱之分,
只要做得好,
你就贵气,
你就高尚!”父亲的话坚定了贺晓英的决心。
这一干,
就是29个年头。
29年来,
贺晓英先后照顾了117位革命老人,
先后送走了其中83位,
每一位都活到80岁以上。
生活在光荣院里的,
是老红军、老赤卫队员、老八路、老战士和烈士的亲属。
贺晓英每天的工作,
就是为这些老人做饭、洗衣、挑水、洗脸、梳头、剪指甲。
“他们都是我的亲人,
为他们做事,
我觉得很幸福。
”贺晓英说。
烈属余秀英长期孤单一人,
因思念丈夫过度,
临终前患上了忧郁症。
贺晓英看在眼里,
急在心里。
白天一有时间,
她就陪老人说话;
夜里怕老人孤独,
她就和老人睡在一起。
余秀英活到95岁,
临终前,
老人掏出两块银元,
对贺晓英说:“女儿,
这两个光洋我一直舍不得花,
现在也没用了,
给你留个念想吧。
”握着两块银元,
贺晓英泪如雨下。
82岁的谷伏登患了胃癌,
想吃枇杷,
可枇杷已过季。
贺晓英就到光荣院的后山去找野生枇杷树,
找了大半天,
终于在山坳里找到了树上没掉的三颗枇杷。
回到家,
她把枇杷剥开,
喂给谷伏登吃,
谷伏登边吃边流泪,
连声说:“甜,
真甜!”
“人这一辈子,
只要把一件事做好,
就行了。
”
光荣院是革命老人的家,
更是贺晓英的家。
让老人们吃好、住好、玩好、休息好,
是她的工作。
贺晓英种了6亩地,
目的就是让老人们吃上新鲜蔬菜,
她每年还养七八头猪,
就是为老人改善伙食。
看她忙了家里,
忙地里,
老人们也坐不住了,
扛起锄头,
纷纷下到地里帮她干活。
贺晓英不肯,
老人们却说:“你是我们的女儿,
看着你受累,
我们做大人的心疼!”
贺晓英1985年结婚,
婚后第2年,
丈夫韦绍平不幸患上脊椎管畸形压迫神经症,
不久半身瘫痪。
看到她忙了光荣院又忙着照料家里,
公公婆婆从县城搬到乡下,
帮她照顾丈夫和孩子。
两个孩子在公公婆婆精心照顾下,
都已长大成人。
29年来,
她与亲人团聚的时间不到50天。
春节,
她都是在光荣院里和老人们一起过;
家人过生日,
她都是当晚回、当晚走,
停留时间不超过半个小时。
贺晓英说,
她愧对公公婆婆,
如果有下辈子,
她还做他们的儿媳,
好好孝顺他们。
有人经常问她,
29年来,
你吃住在光荣院,
劳动在光荣院,
每天早上6点钟起床,
晚上10点睡觉,
一天工作14个小时以上,
每天做着烧火、喂猪、送饭喂饭、种菜的累人事,
你图的什么?
面对这样的问题,
她只是微微一笑,
也只有微微一笑。
“我图的啥,
我真的不知道。
我只是一个高中毕业生,
也讲不出什么大道理。
”贺晓英说,
她的爷爷是一名红军烈士,
洪家关贺氏家族有83人为了新中国的建立壮烈牺牲,
她是红军烈士后代,
照看好亲人,
是她的责任。
“他们连命都不要了,
又图什么?图的就是让后辈过上幸福生活。
”
“人这一辈子,
只要把一件事做好,
就行了。
”贺晓英说,
她的理想就是为新中国作出贡献的老人们当孝女,
她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