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用爱心激起一池温暖的春水 第六届“全国孝亲敬老之星”候选人--陈文武
信息来源:华声在线 时间:2015-10-12 22:45 大 中 小
(《华声在线》2015年7月29日)
记者 曹茜茜
株洲市荷塘区敬老院(老年公寓)成立于1996年3月,
是经市民政局批准设立,
由荷塘区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登记备案的一个非盈利性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
在这间占地20余亩,
建筑面积2400m2的“老人之家”中,
住满了50余名老人,
而工作服务人员只有6人,
陈文武作为这6人的头,
作为这间敬老院的院长,
他已经在这里度过了19个岁月,
在这19个岁月里,
他失去了很多,
也收获了很多,
更重要的是他坚定住了自己的信念,
那就是“在其位,
谋其政,
尽其职,
胜其任”。
用责任心守护每一个脆弱的生命
“啊!”
2005年5月的某天凌晨3点,
一声刺耳的叫喊将陈文武从睡梦中惊醒。
80多岁的张野萍老人突然发病,
排不出尿,
痛得全身大汗淋漓,
痛呼不已。
一见情况紧急,
陈文武连忙找车将老人送到医院救治。
由于联系不上老人的家属,
陈文武一个人在医院挂号、缴费、拿药、拿检验单忙得团团乱转。
手续办好后,
他坐在床边默默伺候病中的老人,
初升的太阳从东边缓缓升起都没有注意到。
照顾病人于他是家常便饭。
70多岁的五保老人龙汉波患有胆囊炎,
每次发病都是痛得在地下翻滚,
呕吐不止。
然而无论是寒暑冬夏还是白天黑夜,
只要老人身上有病痛,
陈文武都会第一时间将其送去医院救治。
陈文武说,
每年都有七、八起老人突然发病的情况,
“如果没有一颗责任心,
也许对于这些老人来说就是生命的终结”。
回忆起那些将病重的老人送去医院时的场景,
陈文武常常眼眶泛红。
陪伴老人走过每一段或伤或痛的旅程
这些年来,
陈文武“送走”了110多位老人,
“很多时候都要为他们‘尽忠送孝’,
连他自己都记不清当了多少次‘孝子’了”。
说起老人们的离去,
陈文武的语气中有种无法言尽的忧伤,
那是一种眼看着生命流逝而无法抓住的无奈。
每次看到一位老人离去,
“心里都揪着疼”,
陈文武说。
“说句实话,
这些老人其实都很需要关怀,
我所能做的,
就是经常到他们的房间陪他们聊聊天,
说说家长里短,
了解他们的实际困难,
好好照顾他们”。
有时候,
一些轻微痴呆的老人走丢了,
还在吃饭的陈文武接到消息就会丢下碗筷出去找人。
“他们就像我的亲人,
亲人走丢了还吃得下饭吗?”对于旁人的不解,
陈文武是这样说的。
自费老人张淑奇、刘如钦、五保老人罗其爱等都好几次走失过,
都及时找回来了,
这也是让陈文武感到欣慰的地方。
陈文武打心眼里将这些老人当做自己的家人,
老人病了要关心,
要送医院治疗,
要侍候,
要给喂药、喂饭、抬上抬下,
陈文武做的一项不落。
院里的五保老人罗妙根眼睛看不见,
生活不能自理多年,
还有心脏病、脱肛等,
光住院做手术陈文武就送她、照顾了她好几次。
然而病魔最后还是夺走她的生命,
陈文武忍痛送完了她最后一程。
一心奉献,
以敬老院为家
这个敬老院是陈文武白手兴办的,
起初院里只有4个五保老人,
设备简陋,
条件艰苦,
甚至没有外出交通工具。
每次外出买菜、办事都要经过一条灰突突的泥巴路,
天晴一身灰,
下雨一身泥。
为了出入方便,
他只能自己买了一辆摩托车充当院里交通工具,
那时他的工资还只有400元/月。
19年来,
敬老院真真正正就是他的家,
工作、吃饭、睡觉都是在这里。
这里没有 “什么时候是上班,
什么时候是下班”的概念,
他老婆经常笑他:“如果要拿加班费,
每个月怎么也是个高收入阶层”。
陈文武说他很少有时间陪伴家人,
心里一直有一份愧疚。
春节期间,
因轮流休息值班,
人员紧张,
他甚至要到厨房干炊事员,
就更不得闲了。
他家也有两位老人,
父母均已88岁高龄了,
在老家茶陵县农村,
母亲患脑梗塞、父亲患心脏病,
都很严重,
光今年两人就已先后四次住进医院,
但他因为工作脱不开身,
仅回去看望过一次,
心中很是羞愧。
然而“一分耕耘,
一分收获”,
付出总会有回报。
这些年来他的工作得到了区民政局给予的肯定和表扬,
那些曾住在院里的老人像王翠英、刘慧娟、吴力安、倪正书、游翠兰等人都先后送来赞词或书画,
老人王跃先的单位株洲市宏都实业有限责任公司还送来锦旗对他工作表示赞扬、认可。
他说,
19年来,
日复一日,
年复一年,
回首每天的工作经历,
真是感慨万千,
真有说不完、道不尽的感觉。
不过既然选择了这条人生道路,
他就会持之以恒的向前走下去,
带领员工把院里所有老人照顾、料理好,
让他们能有一个安详幸福的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