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黄喜莲】让我成为村民的“娘家人”
信息来源:红网 时间:2015-10-25 09:21 大 中 小
(《红网》2015年10月7日)
时刻新闻记者 廖洁 韶山报道 通讯员 吴增兵 包宋德
(韶山市永义乡民政所所长黄喜莲(右)来到低保户家中了解情况。
)
2005年,
黄喜莲开始担任韶山市永义乡民政所所长。
“官”不大,
但这里是乡镇民政工作的第一线,
与居民生活联系最紧密的优抚、慈善、殡葬、社会救济、婚姻登记等各项事务都在这里处理。
朴实的她没料到,
一头扎进纷繁复杂的民政事务中,
10年时间一晃而过。
在“湖南省孝亲敬老之星”和“全省民政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外,
黄喜莲最大的收获是越来越厚的民政工作台账,
还有当地镇民求助时对她如亲人般的信任。
她的心里有本“民政台账”
问题解决率达到100%,
信访案件化解率近100%……10年间,
永义乡的镇民们总能感到民政所对他们的需求有准确的把握,
黄喜莲这个民政所所长心里像有一面镜子,
如数的映出各个家庭的特殊情况。
2013年,
狮山村村民沈玉胜因中风丧失劳动能力,
一家人的生活陷入困境,
黄喜莲在组织人员上门调查后,
将他家纳入了低保范围。
2014年,
黄玉胜已成年的女儿突患自我封闭症,
这个零收入家庭的生活越加窘迫,
黄喜莲再次争取政策帮助他女儿享受低保政策。
而与此相反的是,
民政所一位工作人员的亲戚此前因家庭情况较差享受了农村低保,
征地拆迁后家庭情况有了好转。
黄喜莲按规定取消了他们的低保资格。
尽管得了很多埋怨,
她也不厌其烦地讲政策,
直到对方心悦诚服。
让民政所对单个镇民的困难能“闻风而动”并不简单,
这样的低保户在永义乡有209户,
共计326人。
民政所每年都对全部低保家庭进行逐户调查摸底,
严格实行动态管理,
情况好转家庭,
通过核实及时取消低保,
情况不好的家庭帮助其申请享受低保待遇,
这一切都需要最准确的基层情况。
身为所长的黄喜莲只好把的时间和精力更多地用在了在下乡的路上、老乡的家中和各种民政政策的学习上。
“下乡的时间多、读书的时候多、下班晚的时候多。
”这是同事们眼中的黄喜莲。
“每项民政工作都关系着他们的切身利益,
把握不了情况,
也就帮不到他们,
也对不起自己的良心。
”黄喜莲说。
“娘家人”称谓最暖心
2014年春季,
一场大雨让长湖村郭诗桃本已破旧的房屋轰然坍塌,
这位固执的老乡仍不愿意转移到安全地带。
黄喜莲知道后,
上门做工作请求他离开危房,
并提出马上为他进行房屋重建。
经过苦口婆心的多次劝说,
郭诗桃才同意转移到安全地带。
黄喜莲则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4万元资金建造新屋,
让一家两口住上了安全舒适的房屋。
在民政岗位工作时间越久,
黄喜莲对乡民们的感情也越来越深。
每解决一个问题,
她总是马不停蹄的直奔下一个需要帮助的村民家中。
危房改造户、军属家庭……每个需要用到民政人的地方,
都有她的身影。
长湖村的曹奠宇是一名老兵,
家中房屋破烂不堪,
妻子患有精神疾病,
自己身体也不好,
房屋急需重建。
黄喜莲在了解情况后,
积极向上争取特困户危房改造2万元,
帮助他建造房屋。
乡里的敬老院修建于80年代,
房屋简陋,
设施落后,
只有一个管理人员负责老人的饮食起居。
平时对各村有困难的老人,
黄喜莲都会及时给予照顾,
并积极让村里的老协成为自己联系老年朋友的桥梁;
工作有暇,
她经常到敬老院帮助老人打扫卫生,
维修各类损坏的设施,
和老人们聊天,
像对待自己父母一样照顾敬老院的老人们。
敬老院老人凌晨一点突发疾病,
她立马从市区赶往敬老院,
把老人送到医院后照顾老人直至天明……
每年防汛期间,
民政所都会提前建立灾情信息网络,
做到24小时值班。
凡遇灾情黄喜莲都会及时上报市局,
并组织人员下村入户实地察看,
严格执行救灾救济款物的管理办法,
做到专款专用,
专账专付。
她还组织民政所及时为困难群众送去政府的关心,
积极争取临时救助资金。
“办事公道,
我们信得过,
就和娘家亲人一样。
”永义乡村民们说。
这是黄喜莲最喜欢的“荣誉称号”。
“群众最关注的就是政府工作人员办事是否公平、公正,
我能做的,
就是尽力成为群众的‘家里人’,
在关键时候能出现在他们身边。
”黄喜莲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