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刘建平】即使不在部队 他们仍以自己的方式发挥着余热
信息来源:华声在线 时间:2015-10-20 18:24 大 中 小
(《华声在线》2015年10月20日)
记者 杨昱 通讯员 吴增兵 包宋德 宋文滔
长沙市军休所所长刘建平(白色衬衣)正在军情观察室里听老人们分析时事。
本报10月20日讯 在长沙市赤岗村军休所内,
生活着一群快乐的老人们,
即使儿女们不能常伴其左右,
可他们却用自己的方式发挥着余热。
重阳节前夕,
三湘都市报记者来到他们身边,
记录他们快乐、充实的晚年生活。
迷上书画,
总觉得时间不够用
10月20日,
记者来到了长沙市赤岗村军休所。
在林间小道,
银发老人们三五成群,
谈论着家常,
脸上更是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在老年活动室内,
78岁的潘海清正和其他老人研究着书法作品。
老人说,
他住到军休所已有18年年头,
他的儿子在福建厦门读博,
女儿则住在河西,
更多的时间还是留在军休所。
“刚退休时,
感觉自己和部队脱离了,
每天只能靠做家务来打发下时间。
”老人说,
后来经战友介绍,
他参加了老年大学,
逐渐对书法产生了兴趣,
也参加了军休所的书画协会。
每每有得意之作,
老人便会拿去找战友们鉴赏一番,
有时还会向军休所的内部刊物投稿。
“有时写得兴起,
连天黑了都没察觉,
总觉得这时间不够用。
”
组团搞文艺,
重新找到定位
重阳节快来了,
军休所文艺协会副会长李富荣也变得忙碌起来,
除了催订戏服,
就是和战友们彩排京剧《打龙胞》。
“我是个闲不住的人,
从部队退下来后,
我很快就加入了军休所的文艺协会。
”现如今87岁的李富荣,
住在军休所已有23年。
提起初到军休所,
他觉得人生地不熟,
日子平淡无奇,
心里落差大。
慢慢地,
认识的朋友多了,
每天也变得充实起来。
“有时军休所会请来体育老师,
教我们跳广场舞、太极拳,
还会和票友们唱唱京剧,
甚至谱写新的剧本,
感觉每天都是事情。
”
记者发现,
军休所内的住户,
大多不关防盗外门的。
对此,
李富荣笑道,
只要有邻居上下楼需要帮忙,
很快就会有人出来搭把手。
“我平时钓到了战友爱吃的边鱼,
总会给他捎上一些,
他家一有什么特产,
也会叫我尝个鲜。
在这里,
像是生活在一个爱的家庭里。
”
从文化上做活,
充实老人精神生活
记者从老人们口中得知,
之所以过得快乐,
得益于层出不穷的活动,
还有无微不至的贴心关照。
对此,
记者采访了长沙市赤岗村军休所所长刘建平。
“刚调到这里时,
我就给自己做了几个方案,
如环境整治、文化建设等等,
然后每年做好一个方案。
”刘建平说,
所内的老人平均年龄为81岁,
均是团级到师级的退休干部,
多为空巢老人。
“也许是我每次都履行了老人们交待的事情,
他们觉得自己受到了尊重,
也愿意接纳我。
”刘建平说,
她和同事们建立了老同志服务管理信息数据电子档案和老同志健康电子档案,
凡涉及到老同志利益的问题,
都在先自下而上广泛征求老同志意见的基础上决策并公开。
还会不定期地上门走访谈心,
对收集到的意见或建议认真对待。
在严抓了队伍业务建设的同时,
刘建平很重视环境的治理。
她精心对所内管网、道路、绿化景观、路灯和宿舍楼梯间进行了全面提质改造,
还建立了休憩凉亭、“温馨园”、荣誉室、谈心室、音乐室、阅览室,
设立了文化墙、军休风采文化长廊和宣传专栏。
接着,
她从文化建设上找突破口,
通过各类活动,
让老人们的精神世界变得充实起来。
借着老人自发组成的书画、文艺、球类、棋牌等协会,
她搭建“文化养老”平台,
组织了征文、书画展、表彰、文艺汇演、幸福展示秀、视频祝福和军休文化建设论坛系列活动。
此外,
她还开展了趣味运动会、军情观察室、才艺课堂、儿女视频问候、电脑手机基础知识培训等老同志感兴趣的文化活动,
真正做到老有所乐。
在保障上,
她也不含糊,
通过整合社区、社工、社会志愿者、社会组织、社会专业服务队伍等社会资源,
来弥补军休所自身的服务不足。
此外,
医护人员还会在每周定期巡诊,
甚至请三甲医院的专家传授老年人保健知识,
并不定期地请专家向老人们宣传防骗常识。
在她的带领下,
2014年,
赤岗村军休所被评为全国军休工作先进单位和全省五星军休服务机构,
被市民政局评为一等领导班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