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报:刘建平:寻求军休服务最大公约数
信息来源:中国社会报 时间:2015-10-27 20:34 大 中 小
(《中国社会报》2015年10月27日 3版 专版)
本报记者 王 铭
湖南省长沙市赤岗村军休所所长刘建平是个心细如发的改革派,
针对军休所老同志平均年龄近80岁,
以聚居为主、空巢为多的实际情况,
她积极推进服务管理方式改革,
寻求军休服务最大公约数。
改革的核心是将专业社工人才引进军休服务中,
同时联动整合社会公共服务资源,
最大程度满足军休干部军队情结、社会尊重、健康保健、居家养老、社会参与等需求。
“为军休老干部做好服务,
首先就是要找准服务基点。
”刘建平以文化建设为突破口,
搭建文化养老平台,
组织开展了书画展、文艺汇演、幸福展示秀、军情观察室、才艺课堂、电脑手机基础知识培训、军休文化建设论坛等活动,
提升了文化服务内涵和成效。
刘建平还不断创新军休服务社会化模式,
通过联系社区、志愿者、社会组织和社会工作专业服务队伍,
弥补了军休所自身服务的不足。
譬如成立社工服务站,
运用个案、小组、社区等专业方法开展了有益军休干部身心健康的服务活动,
重点对一些特殊群体加强走访疏导,
帮助他们调适心理、转变角色。
同时,
整合共享辖区社会养老资源,
构建了“联动养老”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随着军休干部结构的变化和移交政府安置管理时间上的差异,
他们在年龄、文化层次、身体状况、兴趣爱好等方面也有着较大差异。
”刘建平说,
学历高、身体好、年龄相对小的军休干部对精神文化生活需求较高;
年龄大、身体状况相对较差的军休干部对健康、医疗、生活方面的需求较多。
面对上述问题,
刘建平确立了标准化、社会化、人性化、信息化、专业化的军休服务管理工作标准。
对不同年龄、不同身体条件、不同爱好的军休干部提供不同的服务,
尝试因人而异提供一对一、面对面的专业化服务;
改造军休干部住房及楼梯间环境,
安装小凳子,
张贴温馨提示;
深入开展亲情在线服务活动,
政治上实行综合式服务,
生活上实行亲人式服务,
医疗上实行温馨式服务,
文化上实行快乐式服务。
“军队离退休干部是党、国家和军队的宝贵财富,
照顾好他们是军休所的光荣职责。
”刘建平说,
她和同事们将努力做好军休干部的 “知心人、贴心人”,
为他们舒心、美满、幸福的晚年生活作出更多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