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江萍黄同志先进事迹材料
信息来源:湖南民政 时间:2015-10-03 08:17 大 中 小
初识唐江萍,
那是一种如水一般的气质。
清秀纤弱的外表,
落落大方的举止,
和脸上的一抹浅笑,
完美的诠释了中国传统女性的柔美;
可当你一旦坐下来与她交谈起来,
她眼神中的坚定和深刻的言语,
会让你感受到一种现代职业人的开阔与睿智,
和当代民政人的干练与情怀。
一眼倾情,
三十载悠悠民政心
唐江萍离开临床医师岗位已有十个年头,
但身为长沙市第三福利院院长的她,
即使再忙,
仍坚持着每周定期巡查病房的老习惯。
进到病房,
一抹包含关爱的浅笑就自然地浮上唐江萍的嘴角,
她耐心地与病人们侃大山,
这些不知所云的“家常话”,
“唠叨话”,
唐江萍却听得津津有味,
或发出连连赞叹之声,
或夹杂殷殷鼓励之语。
多年来,
正是这种常人眼中不可理解且难以忍受的聊天,
让唐江萍熟悉了福利院收治的精神病患者的基本情况。
对精神病人这个特殊群体的坚守,
源自于一个至今萦绕在唐江萍心中的眼神。
1981年临床医疗专业毕业的唐江萍,
成为了一名精神科医师。
第一天走进精神科病房,
一个强壮彪悍的男病人,
抗拒医生的治疗,
不断挣扎,
一旁立着的家人,
却用训斥替代了呵护,
甚至动手打他。
病人惊恐地躲到病床底下也仍被家人强行拉了出来,
最后男病人无助地蜷缩在病房的一个角落,
绝望地望着大家。
这一幕深深地印在了唐江萍的脑海中,
那个无辜、乞求的眼神,
让唐江萍的心猛地一颤,
她的心头顿生万般怜惜。
那一刻,
她心里许下了这辈子的心愿,
一定要努力学习,
通过自己的知识为他们解除痛苦,
给他们一份温暖和关爱。
为了了解病人的内心体验,
在当医生的那些年,
唐江萍的休息时间几乎都用在了陪护精神病人上面,
做他们的知心姐姐。
有同事曾经这样描述她,
“那些年,
除了吃饭,
睡觉,
她都呆在病房里,
那里的病人随时都可以见到唐医生,
病人有哪里不舒服,
想法和心情有什么改变,
都可以向她倾诉,
也都愿意向她倾诉。
”甘心做精神病人的守护者,
渐渐成为唐江萍的一种工作追求和最大的满足感来源。
用心去工作的态度回馈给了她优异的成绩和出色的口碑,
因此唐江萍曾有不少可以调离精神病医院工作的机会,
然而她都放弃了,
为了当初那一眼倾情的心愿,
她无怨无悔,
为了民政工作的责任,
她忘却自己。
上下求索,
十余年漫漫革新路
“以前院里技术力量薄弱、环境差,
病房又小又黑,
只有几百名流浪精神病人在这里住。
”一位退休的精神病医院医生回忆到,
捉襟见肘的经费时常让救助工作陷入困境。
2002年6月,
经过组织多年的培养,
已在长沙市第三福利院默默奉献了十多年的唐江萍,
临危受命,
被任命为长沙市精神病医院院长。
长沙市精神病医院(后更名为长沙市第三社会福利院)本是一家长沙市民政局下属差额拨款事业单位,
同时长期以来,
承担着收治流浪乞讨人员以及优抚对象的民政属性。
当时,
由于政策机制、市场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医院民政病人生活医疗难以保障,
最困难时,
职工的基本待遇都无法落实,
就在医院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时期,
临危受命的唐江萍主导了一场大刀阔斧的改革。
“精诚所至,
金石为开”。
几年前,
福利院申请财政拨款的请求一直得不得答复,
在参加一次市里面召开的会议之后,
唐江萍有感于福利院的困境和发展所遇到的瓶颈,
将内心的忧虑奋笔疾书,
化成诚恳的请求和动情的诉说,
寄给了时任长沙市常务副市长的梁健强,
被这个巾帼院长的执着和爱心深深打动,
梁市长提请并顺利通过了增加财政拨款促进福利事业发展的的报告,
使福利院的生存有了基本的保障。
此外,
唐江萍开启了中层干部竞聘的改革大幕,
倡导在医院公开公平公正的竞选,
通过考试演讲等方式竞聘上岗,
一大批年轻优秀的中层干部脱颖而出,
给医院带来了活力。
通过争取政策支持,
拓展业务和激发人才活力等三大改革措施,
2002年以来,
长沙市第三福利院争取国家政策扶持资金1.2亿元,
形成了“精神科”、“老年呵护”和“自愿戒毒”业务三足鼎立的局面,
创收由2002年的470万元到去年突破1亿元。
收治收养精神病人,
平均每年递增30%,
职工福利待遇每年以10%的幅度增长,
10年时间,
长沙市第三福利院书写了跨越式发展的奇迹。
福利院的快速发展,
也促进了公益服务创新的步伐。
当前,
关于精神病人伤害他人或者被他人伤害的报道屡屡出现,
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为探寻一条可以帮助精神病人回归社会的道路,
唐江萍通过认真的思考和反复的探索,
引进国际领先理念的精神康复“会所模式”,
争取香港嘉道理慈善基金会基金的支持,
创办了中国大陆第一家社会公益性精神康复会所——长沙心翼会所。
”在这里,
精神病人所接受的职业训练、心理疏导、行为矫正、教育支持和社交就业等后期康复训练,
全部实现了免费服务。
会所创办8年以来,
引起了行业内的强烈反响,
社会效益显著,
会所康复模式填补了国内精神疾病康复领域的空白,
得到政府和社会的广泛认可,
并成功获得最高标准的国际认证。
目前,
目前发展会员630多名,
日平均出席五六十人,
获得辅助教育支持的230人,
进行职业训练的380余人、进行辅助就业45人,
过渡就业90人,
独立就业125人。
长沙心翼会所康复模式成为全国精神康复的典范。
作为长沙市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典型案例,
已录入国家行政学院编写的《创新社会管理的生动实践--社会管理探索100例》一书。
回归家庭,
铿锵玫瑰的脉脉温情
在干事创业上努力拼搏的唐江萍,
私底下也有脉脉温情的一面。
因为有着传统女性的坚忍品质,
她不是那么擅长辞令表达自己对家庭的爱,
但她爱得深沉,
让人动容。
对一个女人而言,
做好一个孝顺的女儿和儿媳、贤惠的妻子、慈祥的母亲是不容易的事情,
更何况是一个在事业上奋力拼搏的女人。
2003年,
唐江萍的爱人被中组部组织的博士服务团派往江西任职,
儿子也进入初中,
而她接手的福利院正在经历着一场大刀阔斧的改革。
唐江萍回忆说,
那时事业、工作、家庭的压力让她倍感艰辛。
但她挺过来了,
让她柔弱的双肩挑起了医院和家庭的大梁。
她把父母从老家接到身边,
一方面让他们帮忙料理儿子的生活学习,
同时也方便自己对父母的照顾,
让老人安享天伦之乐。
不久,
婆婆因患癌症住进了医院,
这无疑给唐江萍负荷满满的肩上又添加了一个重重的压力。
她每天奔波于单位、家里、医院。
婆婆病重时她几乎每天晚上都守护在病床前,
喂婆婆吃东西,
陪婆婆说话,
帮婆婆擦洗,
直至婆婆静静地离开人世。
她觉得儿子的培养是大事,
自己再忙再累也要挤出时间尽量多陪陪儿子。
有了母亲的言传身教 ,
儿子从小就懂得了什么是爱,
什么是责任,
什么是担当,
从小很少让父母操心,
努力学习考取了湘雅医科大学,
如今已是湘雅二医院的骨科博士,
也成为了父母一样治病救人服务奉献的白衣天使。
为工作时刻绷紧着的她,
也有累的时候,
但她缓解压力的方法却与他人不同。
她声调舒缓地说,
工作之余,
自己最大爱好是唱歌。
在三福每年的春节联欢会都有一个压轴节目,
那就是唐江萍院长的女高音独唱,
就算是业务爱好,
她也丝毫不输专业演唱者,
悠扬绵长的歌声围绕下的唐江萍,
动情动人,
是职工们眼中最美的唐院长。
整整32个年头,
从一名临床医师到院长,
她秉承了民政人先天下人之忧而忧,
后天下人之乐而乐的风范。
她走在精神病人守护者这条难行不易的路上,
几经沧桑,
时间磨砺了她坚韧的意志,
也带走了她青春的容颜。
然而,
她用自己的爱心、坚韧、爱岗敬业、创业革新谱写了一曲新时代民政女性的不凡赞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