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报:肖胜洪:老民政的信访工作心灵史
信息来源:中国社会报 时间:2015-10-27 20:35 大 中 小
(《中国社会报》2015年10月27日 3版 专版)
本报记者 王 铭
1997年底,
湖南省民政厅老信访办主任退休,
厅党组决定从优抚处把肖胜洪这个“写材料”的调到信访办工作。
从此,
书生挑起了民政信访的重担。
在过去的18年里,
肖胜洪处理着“机关第一难”,
每天听得最多的是骂声、哭声和埋怨声,
做得最多的是烦事、难事和缠人事。
但为了信仰和理想,
他用心倾听群众的呼声,
用情温暖受委屈的心灵,
用爱心、耐心、责任心在党和群众之间架起了一座连心桥。
正因如此,
民政厅信访办主任肖胜洪成了令人敬重的榜样,
多次被民政部评为全国民政信访工作先进个人,
被湖南省政府授予一等功。
抛开荣誉,
今年初他在《中国社会报》上发表的一篇民政信访工作心灵史,
让更多人了解、理解了民政。
在这篇题为《我的2014年》的文章里,
他说出了作为一个民政信访干部的心里话:“不敢叫苦、不敢自卑、不敢粗心。
”
民政系统信访工作量大。
民政厅每年来访就超过1万人次,
呈现信访源头多极化、信访诉求多样化等特点;
信访对象也很特殊,
多为社会困难群体,
包括病残求助对象,
艾滋病人、麻风病人和精神病人。
“无事不登三宝殿,
不到伤心遇难,
谁愿意天天来上访。
”肖胜洪说,
既然来了,
他们信奉的就是社会公平正义。
在接访工作中,
他信奉两件法宝:一是要做到政策明、理念清、处事实;
二是要将上访群众年纪大的当父母,
年纪小的当兄弟姐妹,
“如果还要多说一句,
那就是信访工作要敢于维护群众利益和公平正义,
切忌‘葫芦僧判糊涂案’。
”
很多个晚上,
肖胜洪的办公室都灯火通明。
厅机关的保安起初以为是下班忘了关灯,
走近一看才发现是肖胜洪还陪着来访对象。
下班时上访人员不走,
晚上加班是经常的。
“肖主任住在厅机关院内,
经常让我们下班回家,
由他一个人顶着,
有时对象较多时也是让我们先吃饭了再来。
”同事周萍和李彬说。
去年9月的一天,
一部的士送来一个满身农药气味的中年男子。
肖胜洪第一反应是:快!此人喝了农药,
快打120!他随即作出先救人后向领导汇报的安排。
15分钟后,
患者被送到长沙市第一医院急诊室手术台上,
经抢救脱险。
医生说,
患者喝了大量烈性农药,
再迟到20分钟就没救了。
“好险,
如果当时稍拖延一下,
一条生命就没了。
”后通过他携带的资料显示:病人伍某某,
邵阳县人,
系精神分裂症患者。
民政对象困难群体很多,
肖胜洪利用民政信访这一优势平台,
为人民群众办了大量的实事、好事。
一提起道县的陈圆圆,
省信访局和永州市、道县的相关部门都十分熟悉。
先是一级残疾军人丈夫去世,
继而本人下岗失业,
接踵而来的打击,
使这位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妇女精神濒临崩溃。
她踏上了上访之路。
肖胜洪接待她后心情沉重,
想了三天后,
他扳动了省信访局和省民政厅的领导。
由省信访局领导出面协调道县解决陈圆圆工作问题;
由省民政厅领导出面协调解决她的生活问题。
通过多次协调,
陈圆圆的问题都如愿解决了,
调到了县环卫局,
县民政局还出资为她修复了住房。
解决问题后的那天,
她来到省民政厅,
说她是最后一次上访。
找到民政厅一位领导,
热泪盈眶,
说:“民政厅是娘家,
肖主任不知跑了多少路、找了多少人、开了多少会……”
肖胜洪深谙信访工作是“一副担子大家挑,
人人肩上有指标”的道理,
更体会到了协调与协作对于信访工作的意义。
近年来,
民政厅建立了“以信访部门为主,
部门配合,
上下协调联动”的工作机制,
及时完善信访信息预案机制、协调接待政策解答联动机制、领导参与接访和包案处理机制、厅领导接访月机制、新进人员信访岗位锻炼机制,
并通过进一步畅通网上留言、网上咨询、厅长信箱、问政湖南等信访渠道,
及时维护了群众合法权益。
今年还建立了专家顾问团和法律顾问制度,
推进信访工作法治化;
探索引入社会工作者参与信访工作,
引入社会力量依法化解信访矛盾。
从事民政信访工作18年,
肖胜洪虽苦犹甜无怨无悔,
他说“要说接待过多少人,
处理了多少信访件,
也许一个数字一句话就说完了。
我深知肩上有重担、有责任,
一头担着党和政府的重托,
一头担着老百姓的期盼。
这些都是职责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