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耒阳市民政局 时间:2017-09-26 00:00 大 中 小
党的十八大以来,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新一届党中央集体的庄严承诺,到“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为民之政;从“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的民生关切,到“多些雪中送炭,少些锦上添花”的谆谆叮咛;从“决不让一个少数民族、一个地区掉队”的深情牵挂,到“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的中国梦……以人民为中心的共享发展理念,化为一系列落地生根的惠民政策,一道道看得见、摸得着的惠民福祉。
在耒阳这片千年古县的古老大地上,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民生是发展的落脚点”,用“幸福耒阳”建设凝聚人心、集聚智慧、汇聚力量,不断集结成激励全市人民创造幸福美好新生活的奋进号角,开启了“重回全省第一方阵”的新征程。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盼,我有所为。党的十八大以来,耒阳民政不辱使命,牢记“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民政宗旨,念好“保住基本,兜住底线”的八字经,把“民生决定目的”作为“底线之底”,积极回应困有所帮、老有所养、少有所爱、残有所依、灾有所救等民众关切,不断夯实着“幸福耒阳”的基础,绘就了一幅“幸福民生”的新画卷。
稳稳的幸福,温暖人心。
妥妥的发展,民生为上。
——这份情怀温润民心,这份幸福历久弥香。
新常态,兜住底线保基本
幸福是什么,孤寡老人说:“幸福,就是不用担心后半生……”
“现在住在这四合院里,房间内还有独立卫生间,闲着无聊还可以去休闲娱乐室看电视。院长很关心我们的生活。”初秋,微风习习,和煦的阳光铺满淝田镇敬老院的角角落落,五保老人们惬意地在院子里乘凉、聊天、散步。80岁的雷运球和三五个老人悠闲地在娱乐室里看着戏曲节目,侃侃而谈,对敬老院的生活很是满意。
为了让无儿无女的五保老人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耒阳整合各项资源,大力推进全市养老服务机构建设,并投入大量资金,建成并投入使用一大批敬老院、幸福院、日间照料中心等老年服务机构。近五年来,该市累计新(改、扩)建农村敬老院17所,建成老年活动中心26个,建成农村幸福院71个,累计新增养老床位1435张,在此基础上,不断推进养老服务示范点和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建设,已建成村级养老服务场所146所、农村敬老院34所,2015年又启动了城区中心敬老院项目工程建设,并初步达成了“共建民营”合作意向,全市基本形成了“一乡一院”,并以敬老院集中供养为主、农村幸福院、日间照料中心为辅的养老服务体系,较好地解决了“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养”的问题。通过卫计、民政、财政联合下发《关于我市实行五保户住院基本医疗费用全免的通知》,对五保对象在县、乡两级定点医疗机构住院基本医疗费用实行全额减免;全市敬老院在五保对象临终时,加强临终关怀,及时联系监护人。对五保对象死亡的,根据《耒阳市惠民殡葬服务管理办法》,全额减免火葬费用,并按一年的五保供养金的标准下拨丧葬费。多种切实有效的措施,有效解决了五保对象“衣、食、住、医、葬”的问题,初步实现了基本养老服务补贴全覆盖,根据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结果,五年来,该市为年满90-99岁高龄老人累计发放高龄生活补贴732.9万元、百岁老人津贴42.06万元、基本养老服务补贴137.6万元。
幸福是什么,特困群众说:“幸福,就是日子虽然清苦,但有政府的帮助生活有保障、也有盼头……”
家住导子镇的李二俭一家,夫妻俩靠帮别人打点散工维持生计,两个孩子也还在读书。今年3月份,李二俭因车祸住院,大额医药费让这个本就困难的家庭雪上加霜。由于车祸造成瘫痪,常年需要人照看。李二俭的妻子无奈之下只得辞掉工作在家照顾,家里的生活更是捉襟见肘。
正在犯难时,村里及时帮李二俭一家向镇里申请了低保,经民主评议、乡镇审核、民政部门审批后,李二俭一家被纳入最低生活救助。“搭帮党的好政策,现在我们一家四口都吃上了低保,每人每月260元,过日子没问题了,生活也有盼头了。”李二俭的妻子感激地说道,“要是没有政府的帮助,我真不知道如何继续生活下去。”
“‘幸福民政’就是要做好事、管好人,提高困难群众的幸福指数。”耒阳市民政局局长尹坤庚深情地说。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是耒阳低保标准大幅提高的五年。为保证民政政策的有效落实,把为民服务的好事做好,该市建立了以市长为组长的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机制,高规格推进了城市低保清理认定及农村低保和社会保障兜底脱贫对象清理认定整顿工作,努力推进以城乡低保、五保供养、城乡医疗救助、临时救助等为主要内容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不断发展,确保将符合低保条件的贫困人口“应保尽保”,确保能够及时帮助困难群众解决问题,极大鼓舞了他们对生活的热情,帮助他们树立生产生活的信心和自力更生的动力。截止目前,该市农村低保标准达到了每人260元/月,实现了农村低保标准与扶贫标准“两线合一”。今年1-6月,全市共保障城市低保对象51477人次,发放资金1541.1万元,人均补差299.4元/月;共保障农村低保对象61490户132488人次,发放资金2223.4万元,人均补差167.8元/月;1-2季度,共保障特困人员12324人次,发放供养金1169.2万元。
新发展,普惠共享暖民心
“现在竟然还有这样好的政策!我家的房子着火后,政府还能赔钱给我?真是想不到!”5月21日,对于该市磨形乡村民阳爱生来说既痛苦,却又欣慰。
今年48岁的阳爱生因为身体的原因,一直待在家里靠打短工和种着十多亩土地维持生计,日子虽然不宽裕,倒也安宁。然而,意想不到的事情,在今年5月18日发生了。当天下午,阳爱生和妻子正在地里干活,天空虽然晴空万里,但响雷一个接着一个。由于连续炎热干燥,地面似要烧焦一样,突然,一个炸雷点燃了他家堆放在房屋后面的柴火,引燃了满屋的干柴,大火瞬间将他家三间土木结构的房屋全部烧毁。
房子烧毁,家里唯一的寄托瞬间化作灰烬。阳爱生欲哭无泪。正在他为以后的日子发愁时,村里将他的情况向上级反应,6月21日,耒阳市民政局和保险公司的工作人员来到他家,现场勘测后,核实他家房屋及财产损失价值1.5万元,并当场办理了保险理赔手续。“真是万万想不到啊,这些事政府都管。”拿着理赔款,阳爱生很是感慨。为进一步完善民生风险保障体系,有效降低群众因意外遭受的财产损失,实现群众利益最大化,2016年12月29日,耒阳市人民政府委托耒阳市民政局作为投保人,与人保财险耒阳支公司正式签订“一元民生保险”的普惠投保合同,市财政全额出资143万元为全市143万人购买了这个保单,从2017年1月1日正式生效,为全市人民撑起了一把保护伞。
“一元民生保险”就是耒阳市辖区内户籍人口按每人每年缴纳1元保险费的标准集中统一投保,被保险人在一年内享受“自然灾害公众责任保险”及“无责任方突发事件的损失补偿”。保险理赔分为死亡理赔、伤残理赔、医疗理赔三种方式,为全市户籍人口因自然灾害或无责任方的突发事件而导致的人身伤害,在一个保险期间内,每单个被保险人赔付限额为5万元。这种“政府出资,保险赔付,个体受益”的全新运作模式,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其作为一种全新的救助模式,在维护社会稳定方面起到了四两拔千金的杠杆作用,这种受益模式,既有普惠性,又有公平性,更具有事前防范的作用,使全市人民的权利得到了有效保障,实现了政府、个人和保险公司的三赢,是社会治理思路的调整,以及对转变政府职能的有效探索。
十八大以来,耒阳民政局秉承新发展、新思路的理念,不断创新形式,采取多项实实在在的利民惠民措施,一系列的普惠政策给人民群众带来了直观的感受和实惠,为广大市民筑牢了一道密实的安全保障网。该市自2009年以来,每年投入150万元,为全市农村所有住房购了保险,半倒户可获得5000元补偿,全倒户可获得1万元补偿;自2016年以来,投入20余万元,按每人每年30元的标准,为全市符合条件的农村五保对象和城市“三无”人员购买了意外伤害保险,最高赔付额达2万元;自 年以来,投入30多万元,帮助重病、重残的低保户购买了补充医疗保险,最高获得2万元的救助。自2016年以来,全市连续广泛地开展“关爱未来﹒放飞梦想”福彩慈善公益助学活动,已帮助200余名贫困应届高中毕业生圆了大学梦。全面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和保护活动,积极构建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四位一体”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体系,不断完善硬件设施建设,大力兴办“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之家”,全市12万余名留守儿童阳光、快乐成长;全面开展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行动,向1.5万余名享受残疾人“两项补贴”人员发放了补助,为200余名贫困家庭肢残人员申请了免费安装假肢。
新观念,军民融合向前进
“快来人啊,有人落水了!”今年6月13日下午18时48分,一声凄厉的呼喊声在耒阳市灶市街街道花石村偏僻的山林响起。当天下午,花石村六组谢家村的谢阳洋等3名留守儿童躲过奶奶的看管,来到村子附近的水塘嬉戏、游泳不幸溺水。闻讯后,驻耒武警8732部队官兵第一时间赶赴现场抢救溺水小孩,并向并向耒阳市双拥办寻求帮助,联系医院和急救事宜。军地双方紧密联手和配合,成功将溺水留守儿童从死亡边缘拉了回来。
“恩人呐,如果不是你们,我都不知道怎么向远在广东打工的孩子他爸妈交差啊!”6月14日9时许,耒阳市灶市街街道花石村六组64岁的伍春凤老人带着家属,在耒阳市民政局局长尹坤庚等一行的陪同下,来到武警8732部队感谢官兵的救命恩情。耒阳市双拥办、伍春凤老人及家属并分别向部队送上锦旗“人民卫士,一心为民;危难时刻,总见身影”,“人民子弟兵,百姓大恩人”。
耒阳是华南地区的军事重镇,境内现有驻有6个团级单位和6个营(连)级单位,是全省驻军最多的县(市)之一。与此同时,该市还是一个具有光荣传统的革命老区和优抚大市,是一个驻军部队多、现役军人多、优抚对象多的典型“三多”市。党的十八大以来,耒阳积极顺应时代要求,适应国家和军队改革发展大势,扎实做好新形势下双拥工作,全市处处涌动着“爱我人民爱我军”的双拥热潮,军地双合力谱写了一曲共筑中国梦强军梦的壮丽篇章。
“只要是与部队、军人有关的事,对我们来说就是大事,就要特事特办。”驻耒部队官兵走进该市民政局听到最多的就是这句话。来到耒阳,到处都是高高竖起的拥军宣传标牌和巨幅宣传画,行走在耒阳市 “诗意双拥文化长廊”宣传一条街上,感受的是浓浓的拥军情。
为了做好拥军优属工作,耒阳优先投入,舍得花“大本钱”。为支持驻军建设,近几年来,市财政先后投资1500多万元、无偿划拨土地34亩,支持部队修建营房,架设水电线路,修筑“拥军路”。2012年,驻耒某部接到上级命令,要求对部队营房设施、训练场地和设施进行现代化的全面升级、改造扩建,年底验收。时间紧,任务重,牵扯地方群众利益,部队领导感觉很为“难”。市领导得知消息后,主动走访部队,立即召开军地联席会议,郑重表示:以实际行动为支持部队扩建出力。征地拆迁的100多户群众再现当年支前的壮丽场面,老百姓全家挤住在临时搭建的样板房里,没有一个人有怨言。为支持这次驻耒部队扩建,耒阳市民政、财政部门筹集专款270万元,确保了部队设施实施封闭运行。自2013年以来,该市先后优先安排328名部队随军家属就业,优先安排部队官兵子女400多人入学,赢得驻地部队官兵广泛赞誉。
“民政局是现役军人和退役军人的娘家,他们就是自己的亲人,亲人的事,就是自己的事。”耒阳市退役士兵安置办公室工作人员坚定地说。今年8月2日,从西藏军区某部退役的三期转业士官小梁高兴地接到了分配到国土资源局的通知。据民政局退伍安置办负责人介绍,近5年来,全市服役12年以上的三期、四期转业士官等“四类”重点安置对象,全部优先安排全额财政事业编制,安置上岗率100%。同时,该市先后为近2000名自主就业退役士兵提供免费短期技能培训并推荐就业。为了把政策落到实处,让现役军人安心服役,该市先后出台了《耒阳市拥军优属方案》《关于进一步做好拥军优属工作的若干规定》《耒阳市实施<军人抚恤优待细则>》等政策规定,解除了现役军人的后顾之忧。与此同时,耒阳落实优抚政策不打折扣,对抚恤补助对象和义务兵优待金及时按标准足额发放到位,想方设法解决优抚对象的生活、住房、就医等困难,严格按政策为所有的重点优抚对象按标准代缴参保、参合金;对因病住院的重点优抚对象按比例予以“一站式”报销。全市一至六级残疾军人医疗费实报实销。每两年一次组织全市涉核退役人员进行身体健康检查。深入开展走访慰问活动,今年以来,为重点优抚对象发放走访慰问及临时救助金196万余元。
军政军民鱼水情深,一家事情两家办、一副担子两户挑已成为耒阳市党政军民的自觉行动,该市以新观念为指引,不断创新双拥新机制、新形式,军民融合紧密无间,在实现中国梦强军梦的伟大征途中,全市广大军民发挥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的优良传统,团结一致、勠力同心,汇聚起奋勇向前的磅礴力量,连续4届被评为“全国双拥模范城”,5届被评为“湖南省双拥模范城”。
东风吹来满眼春,潮起正是扬帆时。党的十八大以来,耒阳民政以民生为重,厚积薄发,聚力前行,全面深化各项改革,建立和完善体制机制,保障和改善基本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服务国防和军队建设,提供和强化社会服务,绘就了一幅民生幸福的“线路图”、为民办实事的“实事图”、为群众谋利益的“幸福图”。(通讯员:袁义生、黄纬波、吴文婷 )